【正見網2025年11月08日】
從古至今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報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等等。這些說法都強調了善惡行為終將產生相應的結果,即使不是馬上,也會在某個時候體現出來。
清朝《勸戒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江西婺源西鄉大坑有個叫張榮春的人,家中排行老二。年少時他的親生父母皆雙亡,由繼母撫養長大。十四歲那年,經人介紹,張榮春在江蘇泰州城北跟人學習做木材生意,長大後則改做其他生意。
清朝咸豐十年(1860),張榮春販運七船食鹽渡江。這天,船停靠在句容(今隸屬鎮江)茅山腳下。當時恰逢太平軍下山,追趕婦人兒童,很多人選擇跳江。張榮春看見後,急忙讓船家上前搭救,共救下投水的婦人孩子共27人。
當晚在給救下的這些人準備飯食時,卻發現沒有柴火。張榮春就讓船家劈下船板燒火,並答應會賠償他新的木板。大家都對他感恩戴德。
第二天,船開到鄉鎮,鎮上的團練某舉人來檢查鹽船,懷疑張榮春是盜賊,因此下令鄉勇將其處死,並焚毀所有船隻。張榮春無論怎麼辯解都沒有效果。在張榮春和船家都被綁起來,將要被殺死時,一個垂髻的小姑娘跑過來,喊著某舉人道:「舅爺,這位張客人,與船家一起救下我們投水的很多人,千萬不能殺啊。」
某舉人聽呼喊的聲音很熟悉,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外甥女,便詢問原因。外甥女就將事情的原委講述給他。某舉人於是邀請張榮春進入府中,以酒食款待,並感謝他的大恩大德。飯後,某舉人派遣數名鄉勇,拿著團練局的護票,送他過江。
這一次販鹽,張榮春獲得了成倍的利潤,而船家一家三十多口人也都免於被害。如果不是一念之善,如何能倖免呢?上天對行善之人的回報,真是太迅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