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1月07日】
「遺榮期入道,
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
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
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
群僚悵別深。」
為我們寫下「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那位慈祥的老人,在自己的高光時刻,辭官歸隱修道而去了。看來並非所有的人都羨慕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總有些人把其看得很淡。
或許我們不知道詩人有多了不起。但皇帝親自送其到郊外並為其寫詩相送的,恐怕歷史上沒有第二個人吧。當時的宰相李林甫也為其寫詩送行,可見詩人的威望和德行。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遺榮」是捨棄榮華富貴之意。「抽簪」是辭官之意。賀知章捨棄榮華富貴辭官修道。在詩人(李隆基)的眼裡是非常高尚的一件事。足見詩人對修道人的尊崇和羨慕。或許詩人也有修道之心,只是有些不得已的苦衷吧。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寰中」是指天下。「方外」是指天下之外、利益之外,是修道之意。「青門餞」是指古長安城東青門。是詩人帶領文武百官送別賀知章的地方。詩人帶領文武百官親自為其送行,足見賀知章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間接證明了詩人的高潔,只有好人才會有修道的機緣。
不知道詩人有多麼的依依不捨這位肱骨之臣,捨不得又不願意耽誤其修道,對詩人來講進退兩難。「群僚悵別深」五個字就概括了詩人心中的無奈與祝福。
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君臣之道。為對方的真正前途感到高興而不是為自己服務。修道之心人人都有,只是容易被人心掩埋而已。
修道之心是最純淨的心,而不是迷信。大法開傳,真相即將顯現。世人為甚麼還糊塗呢?
附錄:
李林甫當時為賀知章寫的詩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掛冠知止足,豈獨漢疏賢。入道求真侶,辭恩訪列仙。
睿文含日月,宸翰動雲煙。鶴駕吳鄉遠,遙遙南鬥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