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的《傅玄引諺》:爭執的目的是名利

曉月


【正見網2025年10月17日】

魏晉時期的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人,寫了一首《傅玄引諺》。這首詩或許就是一個民謠吧。裡面提到不爭的道理,說的倒是挺對的。

己是而彼非,不當與非爭。
彼是而己非,不當與非平。

詩人說的很明白,如果你是對的,就不應該和錯的爭;如果你是錯的,就不應該去引起爭執。也就是說,無關你的對錯,都是不應該和別人發生爭執的。

這個道理倒讓我們可以聯想到無神論的思想。無神論認為看不到神的存在,所以認為沒有。如果誰認為有就拿出證據來。這種也是實證科學的特點。

如果我們深究無神論,就會發現它是錯的。如果無神論者能夠看到神,那麼神就是存在的。即使看不到,也同樣證實不了他不存在。因為看不見的東西多了,難道就不存在嗎?所以實證科學本身就是可以證實它自己是錯的。

《傅玄引諺》說的是對的,為甚麼人還要去爭呢?其實爭執的人往往也是不關心對錯的。對了要爭、不對也要爭。因為他們爭執的目的是為了名利,甚至會掩蓋事實,而去爭執的。

而《傅玄引諺》中提到的不爭,心性其實已經很高了。是一種不執著於名利的表現。

我們還記得蘇東坡的一首詩嗎?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東坡的文采是很好的。看上去定力也是有的。但當佛印說了句「放屁」的時候,就坐不住了。就要跑去找佛印爭論。

佛印回了句「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東坡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蘇東坡為甚麼會跑去和佛印爭呢?是因為他的境界問題。說白了就是在求名。所有的爭執的背後都是離不開名利的。

人們常說「爭名奪利」。人爭的時候,都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不是真正關心問題的對與錯。

誰要爭執,誰就是在求名、求利。真的是這樣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