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征戰不為名:岑參的詩《送人赴安西》與《逢入京使》

纖纖


【正見網2025年09月22日】

戰爭是殘酷的,而將士們是最辛苦的。他們為何而戰,自然有著心中的理想與抱負。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送人赴安西》和《逢入京使》兩首詩中,便生動地呈現了古代將士的胸懷與情感。

《送人赴安西》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裡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詩人描繪了將士腰懸彎刀、策馬奔赴邊疆的身影。他們從小就立志報國,不是為了加官進爵,而是出於一顆精忠之心。遠離家鄉,鄉思只能寄託於夢境;征戰在外,邊塞之月更添愁思。最後一句「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更是寄寓雙重含義:一方面,秋季肅殺,最易引發濃烈的思鄉之情;另一方面,邊地秋涼寒早,戍邊生活的艱苦無以言表,將士們渴望早日平定戰事,免受更多煎熬。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思鄉的切身之情。望向故園,道路漫漫無盡;淚濕雙袖,久久不干。偶然在馬上遇見回京的使者,便托他捎去一聲「平安」,聊以慰藉遠方的親人。詩句樸素真摯,卻情深意切。

岑參的邊塞詩,一方面展現了將士們的理想抱負與壯志豪情,另一方面也真切描繪了邊疆生活的艱辛與孤苦。但無論豪情還是辛酸,他所強調的核心始終如一:征戰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為了守護家國,護佑親人。

回望今日,我們或許更能體悟這種精神的珍貴。保衛中原、戍守邊疆的意義,不僅僅是現實的安寧,更是為後世留下一個能夠與神聖機緣相遇的環境。

岑參之所以在詩壇占有獨特地位,正是因為他少有地將邊塞戰爭作為主要書寫對像。他的詩不僅豪放激昂,更寄託著超越名利的高遠志向。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從中得到啟迪:要珍惜大法開傳的機緣,把握生命真正的意義。

不是這樣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