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12日】
古代許多修行之人深受禪宗影響,談及修仙得道時往往語焉不詳、神秘莫測,使人難以把握其中真義。王守仁的《答人問道》看似平淡,卻暗含深意,不易理解: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詩人用最淺顯的生活片段,來點出修行之道:餓了就吃飯,睏了就睡覺。而不是去向外邊尋覓什麼。
那麼,王守仁究竟要表達什麼道理呢?其實,他強調的正是「去掉有求之心」。修行並非刻意追逐,而在於順應天理、安於日常。吃飯、睡覺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正體現了修行的自然與真實。生活中,人們大多在追求中過完一生:商人逐利,官員求權,學生盼成績,孩子要玩具。仔細反觀自己,是否也時時沉浸在不斷的追逐中?
如果能放下心中的執念,事情往往自有結果。商人若能本分經營,利潤自然會隨之而來;官員若能遵紀守法、心懷百姓,既得民心,又得上司器重;學生只要踏實學習,自會有好成績。而現實中,很多人卻總想著投機取巧,商人謀取不義之財,官員迎合上意,學生鑽研押題技巧……這一切,正是「有求之心」在作祟。
若能坦蕩從容、平和處世,專注於本分工作,不去強求不該得的東西,那麼人已然行於「道」中。所謂「不修道已在道中」,或許正是王守仁想揭示的修行真諦。
當然,時代不同,理解也有差異。今天的我們,除了學會放下執念,更需珍惜修煉大法的機緣,體悟更高層次的法理,才能真正圓滿自我。
至於佛教中為何產生禪宗,使修行之路顯得撲朔迷離,這也並非偶然。其作用或許是避免世人沉溺於佛教,而是在不斷尋道中等待更高的法理出現。可以說,歷史的一切安排,皆是為今天的大法開傳做鋪墊。
然而,大法已臨,許多人卻反而淡漠了修行之心,豈不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