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08日】
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亂後被迫退位,由兒子李亨即位,自己成為太上皇。曾經一手掌控大唐盛世的皇帝,如今卻失去了權力與尊嚴,自然心中滿是怨憤。他在《傀儡吟》中借木偶抒懷,感嘆自己仿佛只是被人操縱的牽線木偶。然而,他似乎並未意識到,真正的牽線人,其實正是他自己。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在詩中,他把自己比作木偶:外表與真人無異,卻不過是受人擺布的玩物。一旦表演結束,木偶便被冷落擱置,正如他在亂後被迫讓位,淪為太上皇,權力不再。
在常人眼裡,太上皇似乎是清閒而尊貴的身份。但實際上,失去權力才是最大的痛苦。正如今日許多官員不願退休一樣,一旦退下,就意味著不再擁有影響力。人間有幾人能真正捨得放棄權力?
唐玄宗後期昏庸,寵信李林甫、楊國忠,打擊忠臣良將,最終積怨深重,導致在安史之亂中群心離散。他雖抱怨命運無情,但事實上,這一切不過是自作自受。與之相比,乾隆的太上皇生涯卻完全不同。乾隆是主動退位,仍然保有威望與實權;而唐玄宗則是因過失與失德而被迫讓權,自然處處受制。
他是否想過,今日的境遇,正是自己當年的選擇所釀成的結果?為了維護權力而犧牲身邊人,為了自身安危而棄百姓於危難,他的私心傷害了太多人。杜甫在《春望》中寫道: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幾句詩,便生動展現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與百姓的苦難相比,唐玄宗所謂的「身不由己」,顯得尤為諷刺。
其實,許多問題的根源都在自身。正如我自己的一段經歷:前段時間,一位好友突然對我冷臉,我一開始難以接受,但細想才明白,原來更早之前是我先無意中給了對方臉色。所有的不快,其實都是自己的因果。
人往往習慣為自己傷害別人尋找理由,卻無法容忍別人傷害自己。這種雙重標準,才是衝突與痛苦的真正根源。唐玄宗的命運,也是如此。他看似是傀儡,但真正牽動他命運之線的,正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