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一首悟道詩

曉月


【正見網2025年04月21日】

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宋朝詩人,寫下一首《悟道詩》。但在今天看來,或許只是對一個問題的豁然開朗吧。也是很不錯的。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詩人此時的尋找春天,是指對未來的嚮往。不是人世間的那種,而是指的修道之路。詩人踏遍千山萬水,走過無數的高山、大川。但卻都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

詩人為甚麼會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呢?其實在很多的名山上都是有修道人的,但是他們都是有功能的。他們或許是看到了詩人心中的執著,才不願意見詩人的。賈島的那句「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就是這個原因。當你有執著放不下的時候,你是見不到那些高層次的修道人的。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驀然回首,詩人卻發現了梅花。那清香之氣,使他一下子明白了真正的道理。所謂的修道就是要修心。像梅花一樣的高潔,把梅花的香氣(人世間的正義和善良)帶給世間。

這或許是詩人對待問題的轉折。詩人從想進入深山修行轉折到在世間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其實東方朔早就說過「大隱隱於市,小隱隱山林。」真正的隱士往往都是在人世間的。

大法開傳,那些隱居山林的隱士,卻發現大法在人世間開傳。於是紛紛出山修行。

詩人的做法是沒有問題的,在人世間開創文化為今天的大法所用,才是眾神下世的責任。而不是一個人躲到山林。

詩人的行為在古代看,或許是有點不足。但今天再看,卻發現是正確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