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淇詩作《梅》:不惹凡塵獨高潔

林雨


【正見網2025年11月14日】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宋代詩人王淇的《梅》別具一格。古人詠梅,往往稱讚其高潔堅貞,而王淇卻反其道而行之,寫的是那株不願被世人品評、不求被人讚嘆的梅花。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梅花生於塵世,卻能獨立於塵世之外,潔身自好,不染紅塵。即便生長在竹籬茅舍之中,也甘於清貧,安然自得。梅花向來不擇土壤、不計環境——陸游所寫「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正是它孤傲自立的寫照。

以梅喻己,詩人實在是借梅花自勵:即便身處簡陋之地,仍可守心若竹,過平淡而自在的生活。他以梅花言志,表示自己不慕榮華、不逐浮名,願以平常心安度光陰。

詩人眼中的梅花——「不受塵埃半點侵」——與周敦頤《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品格是一致的,皆為高潔之象徵。

「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王淇在此似有微諷之意。他認為,林和靖(即林逋)將梅花人格化,以「梅妻鶴子」自居,反倒讓原本清靜孤高的梅花,惹來人間的不斷評說。梅花本應獨立寒香,不應成為世人談資。人們對梅花的評議,或許正如詩人所感嘆——不免有失於敬。

世人常以有限的理解去評判超越世俗的存在。正如人只知「如來」而不知更高境界的神佛,神不示人更高之理,並非吝嗇,而是因為人心未能承受。若以凡情妄論神聖,實是一種不敬。這與人們對梅花品頭論足的態度,何其相似。

真正的高潔,是不求聞達於人,也不願被俗世笑談。清雅與高尚,本是內在的品行修為,與他人評價無涉。

人以為敬神,神便感激;其實於神而言,人的態度並無可重之處。今日修煉之人亦然,世人的態度不過決定自己的命運,與修煉者無關。修煉者不執著於人心榮辱,正如梅花不為塵世所擾。

梅花也好,詩人也好,修煉人也好——他們所追求的,皆是內心的清靜與自足,無需外界的評判與承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