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浪淘沙•其九》:過往隨波去,卻憶神仙時

纖纖


【正見網2025年10月20日】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劉禹錫的這首《浪淘沙·其九》,乍看似乎前後矛盾,細細品味,卻發現這正是詩人有意為之——他以表面的矛盾反襯內心的覺悟:人事如流水,萬物皆逝,唯有神性與精神得以永存。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詩人借江水喻人生,流水不息、前後相續,象徵時間與命運的無情流轉。人生的痕跡如沙被沖刷,前塵未竟,後事又起——正如官場沉浮、世事更迭,令人感嘆一切皆不可留。或許,這也是劉禹錫回望仕途時的感慨:朝堂風雲變幻、青春不再,而往日的熱忱也隨波而逝。

經歷了由顯轉黯、由盛入衰的歷程,詩人對人生的無常感觸更深。那份少年的豪情被現實消磨,熱烈的心火被歲月澆冷。面對流年似水,生命似乎再無可執之物。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這一轉筆極富意味。瀟湘渚是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哭泣之地,傳說她們淚灑湘竹,化作「斑竹」,寄託著不盡的哀思與忠貞。詩人忽憶此地,並輕唱「迎神」之曲,意在從人世的沉浮中超脫出來,不僅是對神靈的敬仰,更是對超越塵世、返本歸真的嚮往。

劉禹錫一生被譽為「詩豪」,才名顯赫,備受敬重。然而榮光終會消散,昔日掌聲終歸寂靜。這種落差,古今同感。正如當今許多歌手、演員——昨日還是眾人矚目的焦點,今日卻可能無人問津。盛名與衰敗,不過人世常態。

「流水淘沙」不僅是自然之景,更是人生寫照。一朝天子一朝臣,世事如潮起潮落;唯有超脫世情,修心向道,方可觸及恆久之境。劉禹錫的這首詩,正是他在歷經沉浮之後,對人生虛幻與神道永恆的深刻體悟。

或許這便是他在詩中暗示的答案:

人世如浪淘沙,惟有神性常住。
過往皆隨波去,敬神之心永存。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