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0月06日】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一般對此詩的解讀是其創作於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隱在徐州幕府解散後回長安,向友人令狐綯陳情求助,借愛情詩隱喻仕途坎坷與人生失意。
小時候就知道這首詩,因為其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被作為教師無私奉獻的形容廣為宣傳。後來才知道完整的詩,也認為是一首表達思念之情的作品。
但近日重讀,具體講是在一次抱輪中忽然腦子裡閃過一念頭,明白了這是作者表達其想通過修道功成圓滿,欲放下常人之情又放不下的痛苦猶豫。
唐代的修煉風氣濃,而且李商隱本人曾被送去道觀學道,所以根基還是很不錯的。史書記載他在道觀裡結識了一位道姑,兩人互生情愫,但最後迫於清規戒律分手,所以這首詩也有對這段情的懷念之意。
下面是具體的解讀。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字意很好理解,描寫也很出色,讓人一下感受到那種悽苦的心境。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以春蠶吐絲至死、蠟燭燃盡成灰比喻至死不渝的相思,絲和思同音,雙關。這裡其實是描繪了情絲在另外空間的真實展現,即確實是象絲一樣的存在,它把人牢牢纏住,當然李商隱本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但也正因為其準確描繪了情在另外空間的形態,加上高超的文字技巧才使其成為千古名句。這句看上去浪漫,其實對於蠶和蠟而言是無比痛苦的,蠶耗盡一生吐絲卻把自己活活困死,蠟一生都在為別人消耗自己,仔細想想被情所困的人不也如此嗎?不可悲嗎?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想像愛人晨起對鏡憂心青春逝去,夜吟時感月色淒寒,體現雙方心靈相通卻無法相見的悲涼。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句其實才是全詩的精華,是畫龍點睛的那個「睛」。有人把蓬萊解釋為愛人的住所,其實不是,這個蓬萊就是神話中的那個蓬萊仙山,他存在於另外的空間,對於修煉得道之人去那裡是很容易的,而李商隱寫到了蓬萊山,很明顯表達了他對功成圓滿的渴望,但自己放不下情就註定昇華不上去,去不了,但又渴望,只好「青鳥殷勤為探看。」因為青鳥是傳遞信息的神鳥嘛。
過去真正的修煉無論是在寺廟或道觀都是有嚴格的戒律的,特別是在男女私情方面,連念頭都不允許動,常人往往認為是約束人性,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為修煉人好。
人間的情看上去再美好在高層次看也是低級、短暫、稍縱即逝的。只有斬斷情的約束才能昇華到真正美好、永恆的空間中的,而放下情,斬斷情絲對於修煉過程中的人而言又往往是痛苦猶豫的,難捨難分的,因為人在人世中迷的太深了,李商隱的這首詩很準確且藝術的表達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