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掄謂的《讀書有所見作》:讀書背後是神傳文化的傳承

林雪


【正見網2025年09月26日】

從古到今人們都提到「讀書人」這個詞。可見人們對讀書的重視。清代詩人蕭掄謂的這首《讀書有所見作》是寫自己對讀書的感受。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在詩人看來,讀書對人的心性的提高是作用很大的。就像是好的苗需要好的水來滋養是一樣的道理。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人如果不讀書,就不會得到絕妙的想法。聽到的和看到的就不會這麼清爽。

其實我們想想,沒有書會是什麼樣子。孔子死後那麼多年了,如果沒有書的傳承,今天的人還會知道孔子說了什麼嗎?靠口傳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釋迦牟尼的法之所以沒有完整的流傳下來,是因為當時沒有文字。五百年後才出現了文字,人們靠口傳心授的流傳了五百年。裡面的錯誤也就可想而知了。但如果一直沒有文字,今天的釋迦牟尼的法早就不知道偏到哪裡去了。

讀書人通過讀書,可以看到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人們的想法和環境。就可以理解甚至傳承當時的文化。

每次人類文化的開始,都有很多的神下世,留下做人的道理、各種的知識甚至修煉成神的法理。就是通過書的形式流傳至今的。

「琴棋書畫」,都需要書的傳承。沒有琴譜、棋譜和畫的知識的傳承,同樣是不行的。

書已經深入人心,反而讓我們忽視了它的重要性。人們通過書,來維持人類的傳統文化傳承和道德。最終的目地就是在等待創世主的到來、得法回天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