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9月15日】
宋代詩人翁卷過著半隱居的生活,他的詩詞常透出一絲禪機。表面上似是在描寫山水,實則是在抒發他心中的禪意與人生感悟。
《野望》:水底映青山,心境自明
《野望》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
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
秋天的山色清冷,透著絲絲寒意。詩人在一處山間水灣閒步遠望,無數峰巒層層疊疊,由遠至近,展現出宇宙層次的無窮盡。靜下心來,低頭一望,卻在水中見到了山巒的倒影——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山川,竟在眼前顯現。
佛家有「佛在心中」的說法,修行的核心在於自我心性的修煉。翁卷或許正是在這種意境中領悟到:外在景物的顯現,其實是內心世界的映照。一切的境界,都與自我內心息息相關。古人雖然未必明言佛理,卻早已感知到「遇到問題先找自己」的智慧。
《馮公嶺》:低處自省,方得圓滿
《馮公嶺》則呈現另一番禪意:
亂峰千疊拂雲霓,輻合坑崖立似梯。
曾向括州州裡望,眾山卻是此山低。
人常容易自大,總以為自己了不起,而他人為自己仰視。詩人在觀察山巒與自省中,恰恰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有「眾山卻是此山低」的領悟。這並非單純的謙虛,而是對看問題角度的覺察。
如果只關注自己的優點,便容易自滿;若能正視自身缺點,便會發現自身不足,從而生髮謙遜與進步之心。這不僅是生活哲理,更是修行者的自省智慧:只有不斷審視自己,才能趨近圓滿。
禪意與生活智慧
翁卷的詩,表面寫山水,實則寄寓修行與人生哲理。通過「水底見青山」的頓悟,他提醒人們:境界無遠近,心中自有光明;通過「眾山卻是此山低」的反思,他啟示人們:謙虛自省,是修養與提升的前提。
讀翁卷的詩,總能感受到一種靜謐而深遠的禪意——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心靈也得以映照與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