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財救眾人 子孫世代高中

顏丹


【正見網2025年11月14日】

中國古代有個說法: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大意是,救人一命所積累的功德,相當於建造一座七層佛塔。那麼,建七層佛塔又會有多少功德呢?有一種說法是「無量」。其實,古老的佛經中也有「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的記載。

救活一人尚有如此功德,那麼救活更多人呢?這種無量的功德在人世間外顯一點,種德之人,乃至其家族、子孫後代,就能擁有平常人難以獲取的福報。比如下面這幾位,其家族上下、子孫連著好幾代人都能高中進士、狀元,他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位是一個叫鄒兌金的明朝士人。崇禎庚午年(1630年),他去南京參加鄉試。當時,他帶著許多財物坐船前往。到鎮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江上有許多船隻都被掀翻,坐船的人也都紛紛落入水中。這時,鄒兌金立刻打開自己的箱子,對著船上的人喊道:「現在情況危急,我決不吝惜財物,你們只管下水去救人,但凡救上來一個,我就給十兩銀子。」

於是,旁邊的人都爭著跳進水中救人。不一會兒,所有的落水者都救上來了。鄒兌金的那箱銀子也剛好發完了。當時,附近的金山寺有位修了很長時間的老和尚。他正好看到了這一幕,便說道:「此人有大德,我可以走了。」說完,他就回到房中打坐,再也沒有出來。

那一年,鄒兌金考中鄉試後回家,再路過金山寺時,發現老和尚已經圓寂了。沒過多久,他妻子便產下一名男嬰,取名叫鄒於度。到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鄒於度考中了狀元。後來有人說,他前世就是那個老和尚。

第二位是明朝高官嚴訥(字敏卿)的幕僚,他姓徐。有一年,江浙一帶發生了嚴重的水災。這位徐公見朝廷遲遲沒有賑災的消息,便立刻寫好奏疏,讓當時的主管官員嚴訥向皇帝啟奏。嚴訥不敢貿然行事,於是先找人占卜。卜筮的人告訴他是吉兆後,他才將奏疏遞了上去。後來,朝廷很快下發了賑災的糧餉等一應物資,救活了許多災民。就在那時,他的兒子徐開法也出生了。

到明末清初時,有位將官叛變,成了賊寇。他帶著一伙人劫持了好幾百個良家婦人,將她們關在徐家的一處空宅裡,還讓徐開法去當看守。可賊寇離開後,徐開法就把門打開,並派人把那些婦人都送回了家,然後又一把火燒毀了自己的宅子。等賊人再回來時,他便說道:「那晚房子突然著火,人都燒死了。」賊人聽了,只好悻悻而去。

多年後,徐開法的長子考中了順治己亥年狀元,次子和三子分別為康熙庚戌年和癸丑年探花。一家三兄弟皆考入「三鼎甲」,在當地實屬罕見,大家都說這是祖上、父輩積德所帶來的福報。就這樣,「崑山三徐」一時被傳為佳話。後來,徐乾學的五個兒子也都考中了進士。

清朝初年,另一位名叫陳理(字厚庵)的典獄官也從叛軍賊寇的手中救出了上千名婦人。他當時在廣西平樂府任職,後來因世道混亂而踏上了回鄉之路。一路上都有賊寇作亂,可他卻帶著家人平安地回到了家鄉。

後來,他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併入朝為官。五個孫子,有一個因賢良方正被舉薦當了官員,另外四個都是雍正元年(1723年)的同榜舉人,後在各地任職。曾孫四人都中舉,併入朝為官。玄孫也成了武將,被委以不小的官職。當地人都說,陳家可真是世代顯赫了。

人這一生的福、祿、壽基本都是定好的,且必然有淵源。一般都不會是源於不折手段的鑽營或某一時的努力,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前世或祖輩、父輩積累德行到一定程度的彰顯。這樣看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並不只是一句吉祥話,而是實實在在的因果。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