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1月16日】
「九九歸一」「三下五除二」。時至今日,這些耳熟能詳的珠算口訣,仍時不時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口語當中。
其實,算盤就是中國古人發明的一種原始計算工具,在電子計算器尚未普及之前,一直被人們所廣泛使用。歲月留痕,往事如煙。儘管一個時代結束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算盤的存在,但對我們老一代來說,卻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記得我們讀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學校就開設有珠算課。每個同學都把家裡的算盤找出來,也有的是找親戚朋友借的,再在其長方形的木框兩頭系上一根細麻繩,便與書包一起背在身上去上學。
我小時候,非常調皮。有一回,老師宣布「下課」的話音未落,我便迫不及待的離開座位,慌忙火急的往外沖,一心想早點溜出教室去操場上「放風」,與同學們一塊兒嬉戲打鬧。結果,一不小心,闖了大禍。在沿著兩排課桌中間過道朝外奔跑的過程中,身子恰好碰到前排同學的課桌,並將他懸掛在書桌頂端的算盤撞掉在地上,摔的四分五裂,滿教室裡滾的都是算盤珠子。
因為這個同學父親在供銷社當會計,所以這把算盤是我們班上最好的算盤。這位同學個子很小,當時就痛哭流涕,拽著我的衣服不放,要我賠他算盤。要知道,那時農村一個雞蛋才賣五分錢。我說:我哪來的錢賠你這麼好的算盤。要不我幫你把散了架子的算盤撿起來,重新裝好後也還可以用。這位同學說:那不行,而且告到了老師那裡。老師調解勸導說:要不這樣,看能不能把他的算盤賠給你?結果同學一看,我的算盤又小又細,根本不值錢,無法與他的算盤比。這樣,老師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也不好再多說什麼。
這位同學不依不饒,又叫來他在高年級讀書的哥哥。每天放學後,他們兄弟倆就將我堵在教室裡,逼我賠算盤,不賠就不讓我離開教室回家。最後甚至把我的書包、身上穿的衣服都統統扣下作抵押。
大家可能不知,我們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與現在絕大多數家庭對子女的教育都不一樣。凡是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發生矛盾和糾紛,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都把責任怪罪到自己的子女頭上。
那時,父親在異地工作,路途遙遠,交通又不便,一年甚至幾年才回家探親一次。因此,我們在鄉下時都是祖父祖母帶大的,家教特別嚴厲。哪怕我們在外邊被人欺負或被人打了,回家別說告狀,就連大氣都不敢多喘一下,根本不敢在大人面前做聲。否則,家長就會嘮嘮叨叨,喋喋不休,把我們罵的狗血淋頭;像炒現飯一樣,一遍接一遍,翻過來覆過去的訓斥我們,不該專門在外面闖禍,惹是生非;氣不過時甚至還會反過來再把我們痛打一頓。本來就在外面挨了打,回家還要再挨一頓揍,真是「火燒烏龜心裡疼」。
在我的記憶當中,他們對自己的子孫從來不護短、不偏袒、不溺愛,根本就沒有所謂嬌生慣養之說。這也可能是祖父之所以在當地德高望重,有口皆碑,遠近聞名,深受人們敬重的原因之一。當然,超乎尋常的家庭教育,也成就了我的無悔修煉人生。
話又說回來,他們兄弟倆最後看我實在是「殺無肉、剮無皮」,也就不再沒完沒了的找我糾纏了。有趣的是,有一年放寒假,我們到校外參加勤工儉學,給供銷社推河沙。沒想到,幫我們丈量土方、計算工錢的,正好是這位同學的父親。可謂「相逢漫道恩情好,不是冤家不聚頭。」
後來,我考取了銀行學校,省珠算協會就設在我們學校,每天上早自習就是「噼裡啪啦」的練算盤。而且人人都要過關通級,必須達到規定的珠算技術等級方能畢業。
參加銀行工作後,我在基層營業所當信貸員,很少直接接觸到算盤。但在節假日幫會計、出納代班時,卻離不開打算盤。而且下班扎帳時,哪怕差一分錢都不行,全行人員必須等帳平了之後,才能離開營業場所,下班回家。尤其是月底用算盤打餘額表時,往往打的是頭昏眼花,手臂酸脹。因此,在過去銀行才有「鐵算盤、鐵帳、鐵款」的三鐵之稱。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電腦的逐步普及,銀行和商店櫃檯上的算盤逐漸走入歷史,由現代化的計算機所取而代之。不過,雖然現代超級計算機每秒可處理數十億次運算,但中國古人卻靠算盤創造了當今高科技望塵莫及的輝煌文明。例如,古代沒有現在的衛星地圖、測量和計算工具,是如何把北京紫禁城和中軸線精確的定位在子午線之上的?這對科技界來說,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記得小時候,祖父還跟我們講過一個與算盤有關的親身經歷,後來父親也曾多次提起過此事。那時,祖父給地主當管家,卻目不識丁。當地有個心懷不軌的人,知道祖父不認識字,便偷偷偽造了一張地主的字據,從祖父手裡冒領騙走了幾擔稻穀。這也可能是他人生當中最大的一次教訓。
據說曾祖父為了逼祖父去上學,一度圍著老屋旁的池塘,拚命追趕祖父。但祖父最終還是未踏進學堂的大門。要不,他後來的命運也就發生改變了。
可能自從那次被騙以後,祖父這才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並常常再三叮囑子孫後代,無論如何一定要多學文化,當然也包括打珠算。
所以父親招工到城裡上班之前,曾在農村合作社(後來改成大隊)當過一段時間的財經主任。我們小時候,還看見堂叔學高小爺,專門請隔壁村裡一個穿長袍馬褂,留長白鬍須的老夫子來家裡給他教過算盤。
「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家族雖然經歷了各種風風雨雨,但不少後人都有幸踏入了金融保險行業,或從事財務會計工作。不知是否因此了結了祖輩們生前的夙願?抑或是對先輩們在天之靈的一種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