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8月08日】
在命運的洪大敘事之下,往往是微小而具體的美好最打動人心。楊萬裡的《小池》正是微小中見神奇,「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畫面舒展的同時似乎也在延展一幅生命的畫卷。
「泉眼無聲惜細流」,細水從泉眼流出,悄無聲息,泉眼好像是不想擾動這細流。惜是珍惜,是默默的付出,是安靜的陪伴。「樹陰照水愛晴柔」,樹陰倒映在水裡,愛這柔和的晴天,愛這平靜的水面,它用自己的陰涼蓋住了水面,好像是在呵護。愛是憐愛,所以有如此舉動。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珍惜與憐愛中生髮,小荷格外的清新自然,露出了它尖尖的嫩角。這時,詩人驚喜的發現蜻蜓更早感知到了這種大自然蘊化生命的微妙,正昭示著生命在夏長中的生機與活力。
澄澈的泉眼、清淨的細水、明亮的陽光、翠綠的樹蔭、待放的小荷、鮮活的蜻蜓,好似一切美好都在過程中,並在向越加的美好舒展,無不讓人神往。
品讀這首詩,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畫面之美,更是因為詩本身帶給了人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當我們的心靈之窗逐漸發現這些「小而具體、入微且洪大」的自然造化時,心上的污垢就是在清除的過程中,所以生命的境界也在昇華。
這讓我聯想到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水結晶實驗。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幾百萬次水結晶實驗後,發現帶有「善良、感恩、神聖」等美好的信息,會讓水結晶成美麗的圖案;「怨恨、焦燥、痛苦」等不良的信息,會使水結晶呈現出極醜惡的形態。而構成我們人體和地球的大部分正是水,可說水為一切生命的本源。
上善若水,善是自然的內在特性,由此生出有形的萬物。詩人將此詩命名為《小池》,描繪的也都是「微小」的事物,但就是這樣的「微小」為何能夠如此打動人心?因為萬事萬物,即使其形如何微小,在其微觀都會散發出內在善的力量。這種發於內在的力量雖然無形,但卻在一切有形之中,之上。當人能夠體會到他時,生命內在與自然達到同頻,彼此相通,這是生命昇華的體現。
詩人體悟到了這種天道,是否在用詩的意境提醒人,最美好和珍貴的其實不須遠求,而是近在人的一念之間呢。如果你未曾留意,或許是習慣了向外求取,漸漸將視角轉至內心,你將發現微小的善念同樣會在人體這個小宇宙中生出洪大而美好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