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氣節:《竹石》與《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林雨


【正見網2025年09月29日】

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兼詩人鄭板橋,以畫竹聞名天下。他不僅擅畫竹,詩文中也常以竹為題材。竹之高潔堅貞,正契合他一生傲骨與清正的品格。竹子的氣節,正是鄭板橋所推崇與自我寫照的精神象徵。

《竹石》——自勵不改的初心

《竹石》是鄭板橋用來自勉的名作: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詩中「咬定青山不放鬆」,將竹子緊緊紮根於青山的形像比擬為人堅持信念、不改志節。「青山」象徵真理或正念,「破岩」則暗喻亂世的艱險環境。即使身處逆境,也要堅持原則,不隨波逐流。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更將竹子歷經風吹雨打而不折的品格,轉化為對人格操守的頌揚。面對世事變幻、外界衝擊,若能保持內心的堅定與獨立,方顯真正的堅韌。

這首詩,不僅是鄭板橋的自我寫照,也成為後人砥礪品行的座右銘。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為民請命的胸懷

鄭板橋身為濰縣縣令,心懷百姓疾苦。在《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他寫道: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衙齋臥聽蕭蕭竹」,本是夜聽竹聲,卻聯想到百姓的哀嘆與苦難。竹葉搖曳之聲,在他耳中化作了民生疾苦的訴說。作為一名小小縣令,他卻能「一枝一葉總關情」,將百姓冷暖掛在心頭。

在清代,流傳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反映出官場貪腐之風。然而鄭板橋卻能一心為民,成為清官的楷模。他的為官之道,不是自我私利,而是以仁心關懷黎庶。

若說《竹石》彰顯的是鄭板橋在亂世中堅守初心、不改節操的決心,那麼《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則體現了這份初心的實踐:愛民如子。兩首詩前後呼應,既展現了他的氣節,也表現了他作為父母官的仁愛。

從更高的層次看,人活在世上,往往被視為一場修行。能夠在逆境中不忘初心,懷抱慈悲心去關懷他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竹有節而不屈,虛心而挺立。鄭板橋以竹明志,既展現了不改初心的氣節,又實踐了愛民如子的情懷。正如竹子在風雨中依舊挺立,人也應堅守真理,珍惜初心,才能在紅塵中走出一條光明之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