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1月03日】
「八方各異氣,
千裡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
寄身於草野。
妻子象禽獸,
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
狐兔翔我宇。」
古人常以詩敘事,用簡練的文字記錄所見所感。魏晉時期的詩歌,語言雖與今日不同,卻自成風格,既質樸又深沉。
詩的開篇「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寫出詩人旅途中所見的天地差異。四方氣候各異,千裡之內風雨不同,顯示出自然之遼闊與多變,也表達了詩人初到異地的驚異與感慨。
「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這幾句轉入寫人。詩人看到邊海之民,居處荒僻,生活艱辛。所謂「寄身於草野」,是說他們居無定所、以野為家;「妻子象禽獸」,並非侮辱之詞,而是描繪他們的衣衫襤褸、舉止艱難,生活已近原始。曹植以此刻畫百姓的困苦,表達了他的悲憫之心。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更將貧苦之狀做了進一步描繪。所謂「柴門」,不過是幾根木棍支成的門,簡陋至極;而「狐兔翔我宇」,則表示野獸在家附近肆意出沒。詩人筆下的「家」,已成為荒野的一隅。
今天我們從電視或影像中看到偏遠山村的生活情景,仍可感受到詩中那份真實與蒼涼。曹植的描寫是來源於對社會底層疾苦的真實觀察。
若要了解古人的生活面貌,閱讀詩歌無疑是最直接的途徑。相較於繁複的文言文,詩詞語言凝練、意象鮮明,更能傳達出當時人的情感與社會的狀況。
魏晉時期的詩文雖語法與今異,卻自有一番質樸的韻味。這種不事雕琢的表達,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社會和文化。歷史上每個時期的文學,都是神傳文化的一顆明珠,閃耀著獨特的美與智慧。它們不僅值得我們欣賞,更值得我們學習與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