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1月22日】
中國人對「城隍」的信仰由來已久。有記載稱,最早源於周代,僅限於天子祭祀。當時祭祀的是「八蜡」神,其中的「水庸」就是城隍神(「水者隍也,庸者城也」)。
唐宋時,民間對城隍神的信仰也達到了頂峰。直到明清,地方上對城隍的祭祀活動也未有衰減之勢。從帝王到各地主政官員,都對城隍信仰頗為重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詔,要求在京中設立城隍神,以便統領各州、府、縣的城隍神。各級官員上任時,也要向城隍宣誓就職。冥冥之中,官員和百姓的善惡都會被勘察,城隍神也將憑此來降福降禍。這樣,無論在陽間還是陰間,任何人都不會被錯判,行兇作惡之人也很難有僥倖逃脫的可能。
在中國古代,城隍顯靈之事時有發生,史書上多有記載。比如清代的《庸閒齋筆記》上就寫著這樣的兩件事。
元朝走向末年時,初建的明朝政權還尚未穩固,加上元末將領張士誠起兵反叛,長江以北的許多地方都處在戰亂之中。當時,另一位名叫秦景容(諱裕伯)的元朝官員雖避居在上海縣,可內心卻始終堅守著忠孝節義的儒家道統。他是元朝至正(最後一個年號)年間的進士,後來一路升遷,當上了四品官員。直到現在,上海還有「裕伯題橋」中所說的長浜石橋。
沒過多久,張士誠自立為王,以天祐為年號,建立了大周政權。他很想把秦景容召入麾下,結果卻被拒絕了。後來,朱元璋即位,也派使臣去請他。可秦公卻說:「我是在元朝拿了二十多年俸祿的臣子,如今若背棄舊主,是為不忠;母親大人的喪期還未結束,就脫下喪服,接受朝廷任免,是為不孝。一個不忠不孝的人怎能被任用呢?」後來,直到他去世,也沒有接受明朝皇帝的任命。可朱元璋卻非常欣賞他的忠孝之心,最後將他封為上海縣的城隍神。
清順治十年秋,有一群海賊侵犯上海,守城將領王燝(jiǒng)幾次戰敗後,百姓中就開始出現怨言。王燝非但不去聽取民意,了解民情,還對此懷恨在心,向當時的江蘇巡撫周某進獻讒言,誣告百姓通敵。而周某也不去詳查,只聽信王燝的一面之詞。他心生毒計,打算等第二天天一亮,就大肆屠殺城裡的百姓。
這天夜裡,被封為城隍的秦公突然顯靈,佇立在府衙門外的台階前。巡撫周某見到他,十分震驚,於是讓手下停止計劃。天快亮時,周某又想要繼續屠城。秦公再次現身,赫然站立在周某面前。用雙眼直視著他,不停地搖頭。周某嚇壞了,屠城之事也就這樣不了了之。百姓們都很感念這位城隍神的救命之恩。從那以後,當地城隍廟的香火也更加旺盛了。
另一位城隍神與清朝揚州江都縣的一位烈女有關。這位女子在婚嫁之年與一位男子訂了親,可沒曾想,二人剛要成婚,男人就去世了。烈女知道後,發誓不再改嫁他人。她堅持要過門為男人守節,父母拗不過她,只好同意了。男人家以織染為業,家境還算殷實。女人進門後,一直恪守婦道,言行上也十分謹慎,家裡從未聽到關於她的閒言碎語。
那去世的男人有個年齡不小的侄女,一直未出嫁。後來,女人發現那侄女竟與一名姓王的染工私通,便出言規勸。侄女害怕東窗事發,於是與染工合謀,打算除掉烈女。一天夜裡,侄女讓染工先藏在烈女房中,等她入睡後,就開始行兇。烈女醒來後大聲呼救,不停地反抗,導致染工一時不能得手。這時,侄女也衝到屋裡。看到烈女仍在掙扎,二人氣急敗壞,乾脆用被子把烈女給悶死了。第二天,烈女的屍身被發現,侄女卻謊稱她是死於夢魘。
烈女的屍身上有血跡未乾,她父母懷疑可能是被害死的,於是將此事告到了官府。當時的縣令驗屍後,也覺得很可疑,但並沒有立刻下令複查。結果,縣令的兒子接受了行兇者的重金賄賂,最後此案被草草了結。官府還對外宣稱,烈女的死因是「病死」。很多百姓聽說後都不信,認為此案有冤情。
附近城隍廟裡有個算命先生,案子發生後,他夜裡做夢,夢見城隍神升堂坐審。堂下的女鬼是從江都縣來的,正在哭訴冤情。城隍神聽後大怒,立刻下令把犯人押上來。沒想到,被押來的人就是江都的縣令。這時,算命先生也從夢中醒來。第二天,他把夢裡的情景告訴眾人,大家起先不信。但沒過多久,江都就傳來了縣令暴病而亡的消息。從那以後,那個城隍審案的夢也在江都一帶被傳得沸沸揚揚。
後來,新任的縣令複查此案,使得真相大白。那侄女與染工被問斬,而烈女則是守得雲開見月明,被朝廷下詔表彰為「節烈」。又過了一段時間,收受賄賂的縣令之子也暴病而亡。
看來神目如炬,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作惡之人。冤案被昭雪,那位算命先生又突然想起,他在夢中曾問過城隍的姓名,而回答是「宋朝丞相文天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