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梅獨開野人家

纖纖


【正見網2025年11月21日】

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
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

這首《早梅》出自明代高僧道源之手。短短二十字,勾勒出一幅清冷時節裡梅花獨自綻放在隱者居所的圖景。詩人以梅花的清絕映照隱者的高潔,又借隱者的淡泊反襯梅花的不慕浮華。

開篇「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點明景象。早梅開放之時,萬物尚未萌動,故曰「寒無色」——色即春色、綠意。而南枝之上卻獨有一朵花悄然綻放,這份「獨」便自帶清醒與醒示的意味。

在詩人的筆下,梅花不只是花,更象徵先知、隱士。當萬物沉睡時,它已先行報春。這樣的「先發之姿」契合先知的形像:敏感、早覺、獨立於常態之外。詩人是否在某種境界中有所感悟,借梅花寄託心跡?值得玩味。

古代高僧多有入定、閉關的習慣,在無塵擾之境中,常對未來有更深的洞見。或許,詩人的「見梅」正源於這樣的心境。

「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進一步點出梅花的生長環境:臨水而棲,落影鄉野。流水處香來,暗示清淨自然;「野人家」特指鄉村隱士的住所。梅花與水相伴,與隱士相伴,在詩中成了相互默契的象徵。

詩人愛花,但梅花卻不屑世間繁華,甘心與清貧相守。這既是梅之高潔,也是詩人心靈的寄託。道源為高僧,不論此梅是其自身隱居所見,還是旅途中所感,至少可以確定:這是他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借著梅花,詩人表達了自己的志趣與願望——獨立於喧囂之外而自成清境。這梅花,已不僅是景,還是詩人心境的投射。

今天大法開傳。大法弟子如一朵朵的梅花,不但自己因修大法而得救,還要講真相救度更多的生命。正是符合了早梅的形像,凌寒不懼,清香迎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