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與夏雨

源馨


【正見網2025年11月21日】

古人常以景喻境,通過對自然萬物的洞察和描寫,自然傳達著自己內心的境界和思考。其實自然之景本就是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體現,說是進行一種比喻,不如說是話者透過自然萬物的變化和特性看到了更真實的自己。

我們就說「春風風人」和「夏雨雨人」這兩個詞。字面意思是說幫助他人要像和煦的春風溫暖著人,要像初夏的細雨滋潤著人。比喻及時給人以教益或幫助,也作「春風夏雨」。忽略對成語本身的解釋,來想像春風拂面的溫柔和慈愛,想像夏雨來時的清涼和寧靜。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我們人本身是否也能化為春風和夏雨,帶給周圍人同樣的感受呢?這兩個成語主要出自西漢劉向《說苑·貴德》中管仲的一句話。

春秋時期,管仲曾任齊國相國,輔佐齊桓公第一個稱霸諸侯。齊國旁邊有一個小諸侯國叫梁國,當時梁國的宰相是孟簡子,簡子與管仲是好朋友。他擔任宰相時兼併了衛國,享有很高的聲望,家有門客多達三千多人。後來,孟簡子獲罪被追殺,只好逃亡到齊國。管仲聽說孟簡子要來,就親自出城迎接。沒想到,管仲在城門口見到孟簡子的時候,嚇了一跳。原來,跟隨孟簡子的只有三個人。

管仲於是上前問道:「閣下做宰相兼併衛國時,門下賓客有多少人?」孟簡子回答說:「有三千多人。」管仲又問:「今天跟隨你的有幾人?」孟簡子說:「只有三人。」管仲問:「這三人是什麼樣的人呢?」孟簡子答道:「一人父親死了,沒錢埋葬,是我替他葬了;一人母親死了,也沒錢埋葬,也是我替他葬了;一人的兄長惹了官司,我設法營救了出來。所以,這三人願意追隨我。」

管仲聽後感慨萬千,說:「嗟茲乎!吾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此時此刻,有權有勢的齊國相國到底從一個正在逃亡的朋友身上,看到了什麼才會發出如此的感嘆?為甚麼他認為不能「春風風人,夏雨雨人」的自己註定不會好呢?我想這就好像擁有水源的人卻忽略了乾涸的土地,擁有明燈的人卻任由黑暗擋住行人。管仲不是沒有能力「風人雨人」,但他認為自己沒有這樣做。

上天賦予春風溫柔和煦的特性,賦予夏雨清涼滋潤的特性,雖然表現不同,但他們都是基於自然規律而展現出善的特性。自然萬物或許也都是如此,他們被賦予了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善的表達,世界也因此而多姿多彩,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也在其中。

管仲所言,不僅僅是指沒有盡心盡力幫助他人的問題,更是指自己遠離了原本的自然本性。天地自然,人的命運,人的肉體,都是互相對應和聯繫的,是無法分割開的。能夠給他人以溫暖和滋潤,那是更高更廣的心境,是同化於自然的境界,而自身的能量與境界是相對而出的。如果背離了生命先天的自然本性,與善漸行漸遠了,那麼福德減損,命運不濟也是自然的。

很多時候人追求幸福時,想的是如何依靠權力和金錢,靠的是爭奪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實則忽略了自己最該守住的純善本性,走上了與真正的美好背道而馳的路。人人都享受春風夏雨的給予,這是大自然不求回報的饋贈,但也是在示範給我們,生命回歸的狀態和本來特性。

作為中華神傳文化中的一部分,語言、字、詞的表達不僅生動,還總是富含深意,喚醒著我們曾經的記憶。春風和夏雨只是自然之美、之善的一部分,若想體會到更多的美好,生命必須要走上返本歸真的修行回升之路。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