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7月17日】
不管人是否相信,世間的因果輪迴自古不虛。清代梁恭辰在其《勸戒錄》中記錄了不少真實的故事,本篇再講一個妯娌間的因果報應。
清朝浙江浦江縣的朱氏,靠著囤積糧食起家的,漸漸成為當地的巨富。老夫婦為人忠厚,即使受到欺騙也從不計較,二人因此都高壽。他們有兩個兒子,長子狡黠,次子老實。兩個兒子都先後娶妻,兄弟、妯娌間都能和睦相處,即便後來稍稍有了點矛盾,但在朱老夫人的公正管理下,並沒有造成後患。
因為長子有才幹,朱老先生就讓他出門經商,讓次子主掌家政。當時長子已經有了四個兒子,次子卻未得一子。在長子出門後,忠厚的次子掌家公正,一家人相安無事。
過了一段時間,朱老先生過世,長子回家奔喪,朱老夫人遂讓長子主掌家政。次子身體本就羸弱,加上對父親的過世傷心過度,不久也追隨父親而去了。朱老夫人對這個最能討自己歡心的次子之死非常痛心,因此也更加憐愛小兒媳,小兒媳也極盡孝道。
隨著朱老夫人年事愈高,精力開始不濟,兩個兒媳間也多有不和,全家人都知曉此事,但無人敢告訴朱老夫人。之前,朱老夫人略有所聞,曾對大兒媳說:「你的弟妹年紀輕輕就守寡,十分可憐,你一定要善待她啊。」大兒媳雖然口中答應,但實則不以為意。
當初在朱老先生、次子去世後,朱老夫人曾決定分家,將家產分為四份:一份自己養老,一份給四個孫子,一份給長子家,一份給小兒媳。眾人都同意,只有長子不同意,還說:「如果分家,母親由誰來孝敬?弟媳的家產由誰來照看?這一切寧願由我一人承擔。」對於長子之言,朱老夫人信以為真,卻不知道大兒子大兒媳的真實用意。
此後,小兒媳在很多事情上常常受制於大兒媳,無法細數。小兒媳因為孤單一人,無人可以傾訴,因此鬱鬱寡歡,患上了心病。大兒媳本來就認為小兒媳在家屬於多餘之人,長子對此也置若罔聞,因此小兒媳的處境愈發艱難。小兒媳隱忍多年不告訴婆婆,是因為她知曉大義,重孝道,不想讓婆婆不高興。
小兒媳的娘家本就貧困,因此小兒媳常常暗中給予接濟,大兒媳得知後就稟告給婆婆。朱老夫人教訓大兒媳道:「誰沒有母親?能孝順母親,才是我的好兒媳。這點點小錢,對我家有什麼損失呢?況且本是她應得的,節省下來給自己的母親,有什麼不可呢?你們不要逼人太甚。」大兒媳被婆婆訓斥後,很羞愧,心中更加忌恨小兒媳,雖然表面上仍裝作與小兒媳和睦,但暗中常常向別人說小兒媳的短處。
最初在次子病重時,次子對幾個侄子中的一個最為喜愛,朱老夫人知道後,就將這個孫子過繼給次子為後。在次子去世後,朱老夫人又以小兒媳太過寂寞為由,令繼子歸其撫養,希望他長大後能孝順養母。長子也認為母親所言極是,遂同意了,但大兒媳卻從中作梗。
大兒媳對小兒媳說:「我的兒子雖然過繼給了你,但你的命太苦,為了防止克子,還是不要你養育他了。」小兒媳道:「我的命固然苦,既已剋死了丈夫,怎麼會繼續克人不斷呢?如今既將你的兒子過繼給了我,究竟什麼時候讓他來我家呢?」大兒媳推脫說「再商量」。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雖有繼子之名,卻無繼子之實。而朱老夫人因為年紀大了,不了解真相,於是此事就這樣拖下去了。
日子一天天流逝,大兒媳在家中的地位愈加強勢,而小兒媳更加人單力孤。小兒媳曾說:「我表面上是一個富家婦,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苦命人,活著有什麼樂趣呢?」在抑鬱中,小兒媳也過早去世了。
小兒媳去世後,下人們竊竊私語,為小兒媳打抱不平。朱老夫人偶然聽說後,非常後悔當初沒有分家產,但後悔已經晚矣。
一天,大兒媳突然昏死過去,之後口中喃喃自語,接著長嘆一聲甦醒過來。家人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弟妹向金華城隍神告狀,說我不僅欺凌她,而且隔絕他們母子之情,並貪圖其財產,應該受到惡報。我根本無法辯解。城隍神對弟妹說:『這是前世種下的惡因。你前世與你的嫂子是姑嫂關係,你在母親面前毀謗嫂子,逼迫其將嫂子趕回娘家,使其夫妻隔絕兩年。此外你還拖欠兄嫂八百兩銀子不還,所以今生受到這樣的報應。只是你今生的嫂子對你做的稍微有些過分了。』城隍神又轉過頭來對我說:『你回到陽間後要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媳婦,這樣或許能免除惡報。』之後又對弟妹道:『你貞節孝順的品行讓人敬佩,可以速速轉生去,不要再種下惡因了。』」
從此,大兒媳極為孝順婆婆。她常對人說:「神亦敬重守寡者,我們一定要留意幫助救濟寡婦,不要像我之前那樣任意妄為了。」
誠所謂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善良做人生的底色,才會少種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