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8月03日】
續前一篇《從現代醫院治病談起》,本篇著重討論醫院治病延伸至修煉之間的過渡部分,以及個人目前對修煉上的理解。
文中引用法中師父原話,僅是個人現階段有限層次對法理的理解,而不是在解釋該段法或給法下定義,希望讀者要保留清楚的認識。大法必然還有許許多多更深更高更廣境界的認識,交流所述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同修提點指正。
我是肝膽腸胃內科醫師,來醫院就診的人有些需要做消化道的內視鏡。經常接觸需要做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的病人。所謂「內視鏡」,其實具有放大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也可視為一種「顯微鏡」。通過它對消化道的觀察,我常聯想到一些修煉中的道理。
中醫把口、鼻等對外接觸或排泄的身體部位稱為「竅」。在做消化道內視鏡時,想像一下,就如同古時候肉眼通、微觀到消化道中去觀察,仿佛將身體縮小到進入自身內部微觀到消化道中去看,那在那個消化道的周圍一圈看到的是什麼?是血管。假如我們能微觀到血管中去,就等於是進入了另一層更細的微觀中觀察。也就是密度要小到像血球那樣,才能微觀到血管中去,進入血管中觀察,當然血管還有大有小。這還只是在肉眼通這一層,在我們這個肉身。微觀到哪一層中,就可以在哪一層中遊走,是這個道理吧?
如果像骨頭的分子那樣微觀,那就可以在骨頭中自由穿行。若全身密度都這樣微觀,那微觀的身體穿牆而過、遁地而走、入海遊走也不會是問題,因為比牆壁分子小,比它微觀。古時候許多修煉人的故事中都有描述到這些狀態體現。
這個消化道周圍有很多血管,從某個角度講,對於身體微觀到消化道中去觀察的時候,消化道周圍的這個血管就是那個狀態的「天」。繼續微觀,就等於進入了「天」的下一層空間。人體中其實蘊含著極其複雜而多層的結構,從這個最表層的內視鏡觀察便可管窺一二。
接下來談談現代醫學對「健康」的理解。從消化道內視鏡的角度來說,只要消化道沒有長「異物」,如息肉、腫瘤等,就是健康。若發現息肉,就需要切除。那這個大腸息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紅酒、吸菸、缺乏運動、年紀超過50歲、三酸甘油脂高、BMI高、飲酒過量等,都會提高息肉發生的風險;而運動、服用阿司匹林、改善代謝症候群的相因素,則可降低其風險。
從這些所謂的「風險因子」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出促使體內氣血流動的生活可以降低大腸息肉形成的風險;而讓身體內氣血阻滯的行為會增加患病的風險。
古人有氣積聚的地方土石會隆起之說,這是從風水的角度來講。但從現代科學總結出的規律來看,這一理念似乎也有某種契合。可見,人體與自然之間是相通的——天地之理與人體之理一體貫通。
自然之理在太極圖中也有所反映,如「物極必反」。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看到:抗生素是屬陰性、涼性、寒性之藥。若長期使用,有些患者會出現「藥物熱」。這其實就是寒極生熱的體現。經驗豐富的醫生會意識到問題所在,就會把藥停掉,停藥後症狀便會消退。
談完大腸鏡,再談一下血管的健康。目前的醫學認識是,血管上不要出現什麼動脈硬化斑塊、膽固醇和脂肪在動脈內壁堆積導致的血管狹窄甚至阻塞,就是「健康」了。因此,通過控制三高(血壓、血糖、血脂)的狀況,來保證身體的血管健康。但本質上,這些都是對「通道暢通」的要求。無論是消化道還是血管道,健康的標準就是「裡面不應有不該有的東西」,即通道暢達、流動順暢。
那再往更高更微觀上走,用中醫的視角來看,看身體的經絡,就是經絡內氣都通暢才叫做「健康」。常人按現代科學的認識能配合飲食、運動、良好的生活方式等保養,感覺也像是一種「修行」了。真正能做到這一步的人寥寥無幾。
從這些西醫到中醫的認識,似乎都圍繞著一個核心:身體內各種管道通道通暢了才是好。這也只是在這個淺層表面空間我們當前的科學手段能夠體會到的認識。
但是否到此為止呢?當我研讀大法《轉法輪》著作的時候才發現,這還是極為淺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