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1月07日】
古籍《集異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奇事。
唐元和年間,前都尉韋宥被任命為溫州郡守。上任途中,他心情鬱鬱,又因水路漫長、酷暑難當,舟中悶熱不堪。一天傍晚,天氣微涼,他便下船上岸,騎馬沿江與船並行。
忽見前方淺沙亂流、蘆葦青青,他便放開韁繩讓馬飲水。行至蘆叢間,幾枝蘆葦拂過馬鞍,他隨手扯下一枝,竟見一根新絲製成的箏弦纏在其上。韋宥取下細看,那弦潔白光亮,有兩尋之長。他將弦放開,弦竟自己盤結回去,神異非常,遂將其收入口袋。
待回至江館,家人已先抵達。韋宥素為駙馬,家中有歌妓、樂妓。他將箏弦交給箏妓,說道:「此弦乃我自蘆葦叢中拾得,質地新緊,可奇的是在那荒蕪江岸,這物究竟從何而來?你不妨裝到箏上試試音色。」
箏妓取弦試裝,發現其與他弦無異,只是略短二三寸。此時正值用餐,她暫將弦放置一旁。不料片刻後,那弦竟又盤結起來。飯罷再看,只見弦已蜿蜒擺動,隱隱似生。箏妓大驚,呼眾前來,眾人圍觀,只見那物竟生出一雙明亮的眼睛。
韋宥駭然失色,道:「莫非是龍?」於是整衣冠,焚香禱告,將之置於水盆中,投入江中。
弦一入江流,頓時風波大作,雲霧蒸騰,雷聲震天,天地為之一暗。片刻之後,一條長逾百尺的白龍騰躍而起,乘雲升天。眾人皆目睹此景,良久方散。
——《集異記》
古籍中常載此類奇聞:龐然大物受制於術法或空間之限,往往化作微形。如《西遊記》中六耳獼猴,被如來收入缽中,頃刻變得極小;又如《白蛇傳》中,法海以缽收白蛇,亦是同理。
龍之存在,或許亦如此。當牠降至人間,受制於此界的物質規律,便失卻天上的偉力,體態縮小,脆弱非常。此時若無機緣或護持,甚至可能為凡人所傷。
或許,這條化為箏弦的龍,只是一時貪玩,誤入塵世。
而人世間的眾生,看似弱小,卻多有天上來者,為了塵世中的一份大願,為了今天的得法,而歷經險難冒著天膽而來的。
當大法開傳時,為甚麼不抓住機緣,完成自己的大願呢?
原文:
唐元和,故都尉韋宥出牧溫州,忽忽不樂,江波修永,舟船燠熱。一日晚涼,乃跨馬登岸,依舟而行。忽淺沙亂流,蘆葦青翠,因縱轡飲馬。而蘆枝有拂鞍者。宥因閒援熟視,忽見新絲箏弦,周纏蘆心。宥即收蘆伸弦,其長倍尋。試縱之,應乎復結。宥奇駭,因置於懷。行次江館,其家室皆已維舟入亭矣。宥故駙馬也,家有妓。即付箏妓曰:「我於蘆心得之,頗甚新緊。然沙洲江徼,是物何自而來?吾甚異之。試施於器,以聽其音。」妓將安之,更無少異,唯短三二寸耳。方饌,妓即置之,隨置復結。食罷視之,則已蜿蜒搖動。妓驚告眾,競來觀之,而雙眸瞭然矣。宥駭曰:「得非龍乎?」命衣冠,焚香致敬。盛諸盂水之內,投之於江。才及中流,風浪皆作,蒸雲走雷,咫尺昏晦。俄有白龍百尺,拿攫升天。眾咸觀之,良久乃滅。(出《集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