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避免用藥 清代名醫楊德賓醫術超常

顏丹


【正見網2025年11月05日】

在清代的河北遷安,有位醫生名叫楊德賓(字欽若)。他從小就天賦異稟、聰慧過人。因愛讀書,剛過二十歲就考中了秀才,後在國子監裡學習。可惜家道貧寒,參加了幾次秋試後,便不再走科舉之路。

他家祖上也有天賦異稟之人。一位先祖曾精通奇門遁甲之術,不僅能給人占卜未來事,行醫治病也頗有奇效。但在世時,他並未把自己的醫術傳給後人,家裡收藏的幾本隱秘的醫書也被他燒掉了。即便如此,極具才華的楊德賓卻依然繼承了祖上對醫道的領悟力。他自學成才,醫術並不在那位先祖之下,其治療手法比藥到病除還要神奇。因為他不用藥,就能把病人治好。

有一次,他孫女病了,身體癱軟,好像一點力氣都沒有了。楊德賓不讓家裡人用藥,只說「吃點葷腥就會好」。見家人還在猶豫,就出門買了條鯉魚,回來讓他們烹煮,餵給孩子吃。後來,他又把魚鱗和魚骨放在火上,烤成灰之後,讓孩子用酒服用。沒過多久,他孫女的身體就恢復了正常。

還有一次,當鋪裡有個做雜工的小伙子,夜裡睡著後,第二天早上就醒不過來了。怎麼叫都不醒,看到的人都以為他死了。派人去把楊德賓請來,他看了一眼,就說道:「這好治。」他讓人把小伙子伏在椅背上,然後用力拍打他的背部。沒一會兒,他就醒過來了。

一天,他出門辦事。走在路上覺得口渴,就到路邊的村子裡討水喝。這時,聽到一間屋內有人在喊疼。他進去詢問才發現,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突然肚子開始劇烈疼痛。楊德賓說:「他的臟器擰住了,把他扶起來,讓他倒立著就好了。」那家人照他的話去做,果然把孩子的腹痛止住了。

當地有位商人,左手長了瘡,怎麼都治不好。楊德賓被請去,說道:「這叫『對瘡』,要等右手的也發出來才能治。右手不發,左手也治不好。」那人聽了,每天都盯著右手看,等瘡發出來。結果,不但右手沒長瘡,連左手的瘡也好了。有人好奇,問楊德賓是怎麼治的。他回答:「那人的瘡並無大礙,只是他過於擔心,每天摸來摸去的,導致心火都集中在那裡,我讓他轉移注意力,不再去摸左手的瘡,自然就好得快了。」

楊德賓治病時儘量避免用藥,並非是因為他不懂藥理,恰恰相反,他開出的藥方不但有奇效,也是許多醫生都想不到的。有位官員的兒子,從小就容易腹瀉,身體變得越來越瘦弱。請了不少醫生來看,無論用補藥,還是用瀉藥,都未曾見效。楊德賓看過之後,很快開出了方子。旁邊的醫生一看都百思不得其解,只因此方是讓婦人下乳的方子。可最後,那孩子只服用了一劑,腹瀉就立刻止住了,從那以後也沒再犯過。還有一個叫「益元散」的方子,其他醫生只拿來給人祛暑。楊德賓卻另闢蹊徑,給這副藥又多加了一味雄黃,給人治療痔瘡,結果很有療效。

除了用藥,他的望聞問切之法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給病人斷生死從未說錯。一個姓章的人出現了呃逆(通常稱打嗝)的症狀,別的醫生都認為是噎著了。但越治療,病情越嚴重。到後來,竟然虛弱得下不了床了。大夏天的也怕風,一直把家裡的門窗關著。楊德賓看了,說道:「他沒生病,只是有點心事罷了。」他讓人把窗戶打開,然後寫了個方子。那人剛喝下三服,症狀就消失了。

一個姓郝的官員認識楊德賓,經常來往。在旁人看來,他身體一直都比較硬朗。可有一天,楊德賓與人閒談時,突然嘆息道:「唉,我十天後恐怕就見不到郝某了。」旁邊的人不了解他的醫術,以為他隨口亂說的。結果七天後,就傳來了郝某突發疾病的消息。楊德賓去看他,勸他早點回家鄉去。可他剛走了兩三天,沒到家就去世了。

醫術不凡的楊德賓,人品、性情也超凡脫俗。他本就為人正直,給人治病也堅守自己的原則,一般不輕易出手。在鄉間偶遇平民百姓,若是機緣促成,剛好看到有人生病,就會施藥救治。但行走在市井間,若發現有些人的病是因果促成,不能治,哪怕其生於富貴之家,以重金相請,也會拒絕治療。

他的醫術出神入化,可當別人問他有什麼秘方時,他卻直言道:「生死皆有定數,我不過是碰巧救了本該活著的人,真是不值得誇耀啊!」因心繫百姓的病痛疾苦,他在去世前仍留下了幾本《良方》,一直被後世所珍視。

參考資料:同治十二年《遷安縣誌》、光緒五年《永平府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