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劉旭珍的仁孝感天動地

顏丹


【正見網2025年10月23日】

清代有名醫叫劉旭珍,字席觀,號全石。原本他家世代都居住在川南的桐嶺村。晚年時,因更嚮往山清水秀之地,他就把家搬到了江西分宜,他的子孫後代也因此長居在這裡。

他從小在私塾跟先生讀書,有一次在外面的書鋪裡看到一卷《二十四孝圖》,回去後便向先生請教這些圖的涵義。先生講完後,他感動不已,決心要以圖上的孝子來作為自己的榜樣。

那時他見父親喜歡吃瓜,便學著自己種,最後結出的瓜總是比別人家大。過了一段時間,他父親患上了眼疾。看過的大夫都說,要用青魚的膽入藥才能醫治。當時正是深冬季節,外面下著雪,河面都結冰了。可劉旭珍還是去了河邊,下到一處有水的地方徒手抓魚。幾個時辰過去了,最終他抓到幾條青魚,便回家給父親準備藥材。沒過多久,他父親的視力就完全恢復了。

還有一次,他陪父親去鄰村辦事,回來時已經很晚了。經過一片樹林時,天颳起了一陣陰風,空氣中還帶著血腥味。沒走兩步,就看到一隻老虎蹲在路旁,眼睛一直盯著他們看。他父親差點嚇暈過去,可他立刻用身體擋在父親前面,對老虎呵斥道:「你可以吃我,但決不允許傷害我父親。」然後,他站在那兒一動不動。這時,老虎突然掉頭而去了。

後來,他年老的母親得了肺癆,醫生都束手無策。有天晚上,劉旭珍來到書房,先是焚香向神明禱告,然後把自己左腿的肉割下來,再與藥材一起煎煮。他母親服用後,夜裡睡得很安穩。夢中有神明對她說:「你有這樣的兒子,我就再給你延長三年壽命吧!」果然第二天,他母親有所好轉,後來一直健康地活著,直到三年後才去世。而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劉旭珍還不到二十歲。

他母親去世沒多久,父親也跟著離世了。他悲痛不已,幾度哭暈過去。安葬完父母,他就立刻在他們墓旁搭建了一間草房,守著那塊墓地,一住就是三年。每逢父母忌日,他就會帶著一家人去祭拜,侍奉死者就像他們活著的時候一樣,從不懈怠。

當地縣令打算將他的孝行上報給朝廷,希望他能因此而得到嘉獎,最終卻因他阻止而作罷。但即便如此,他的孝名卻在當地流傳。從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沒有人不稱他為「孝子」。

劉旭珍從小就勤奮好學,尤其愛讀一些玄奧難懂的古書。他涉獵廣泛,對天文、地理、醫學、卜卦、星象等學問瞭然於心。可他卻無心功名,很早就放棄了科舉之路,最終在堪輿術上頗有造詣。多年來,他跋山涉水,對風水之學研究得更為透徹了。但他從來不輕易給人堪輿擇地,遇到忠厚之家才偶爾為之。對於那些為富不仁的,即使給再多錢,他也一概拒絕。別人問他為何如此,他回答:「堪輿之學源於《易經》之道,關鍵在於本質,而不在於表象。不能很好地理解內涵,就會誤人誤己;若再拿來求名求利,那更是觸犯了天道,是要遭天譴的。」

除了堪輿,劉旭珍醫術也十分精湛。他給人治病從不知辛苦,而且連謝禮都不收。買不起藥的人來了,他就免費給人診治,直到病人康復。以前住在川南的時候,村裡有不少人都受過他的恩惠。他搬家離開的那天,大伙兒都來送他,走了三十多裡路都不願離去。

他在分宜縣的鈐陽湖邊居住了五年,就無疾而終了。臨終前,他告誡兒孫:「做人做事都不能虧欠別人。」說完這句話,就端坐在床前,閉目而逝了。這一年,他整整八十歲。下葬那天,突然有幾十個人從外地趕來抬棺。他們一到就跪在棺材前失聲痛哭。劉家的人不知道是誰,就問其緣由。那些人回答:「我們的命是靠著劉老先生才能保住的。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就趕來送他最後一程,以報答他的救命之恩啊!」

其實,古代中國在明清時,有許多醫生最早都是讀書人。只因抱著救人於病痛、苦難、利民濟世的志向,又或是對父母的仁孝之心,最終踏上了懸壺之路。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發自內心的、至誠的利他、向善之心,就會得到神明的幫助,就能讓一個人在被視為本事或行當的「術」上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神跡在人間彰顯,能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外在,還有本質。看到劉醫生幾十年如一日的所言所行,人們也會自然地生出仁愛、孝順之心啊!

參考資料:同治十年《分宜縣誌》卷八《人物·孝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