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意趨利避害的讀書人俞塞



【正見網2025年10月27日】

俞塞,字吾體,號無害,究其生年,應該在明代。崇禎末年,他遊歷在外,有人在石城縣見過他。當時他居無定所,先住在縣城東門的城樓上,後來又在山中的寺廟裡住過一段時間。他過著清貧的生活,卻因為人品與學問俱佳而頗有聲名。石城一帶的士人們紛紛慕名而來,向他請教學問。當地有位董縣令,得知他的名聲後,親自登門拜訪,給他送去錢財、物品,但都被他謝絕了。

到了清代,俞塞將自己的姓氏改為獨孤。他涉獵廣泛,尤其愛讀醫書,後來鑽研《易經》後,在醫學與醫術上都頗有造詣。他那本在後世流傳的醫書《本草正誤》就寫於清代。他撰寫的《醫易》一書中還寫道,「醫不通易,其術不精」。而已然「通易」的他在給人治病時,總能妙手回春。

他家鄉位於古徽州,後來他又去過許多地方。他性情仁厚,上對長輩孝順,下對晚輩友愛。他每天手不釋卷,因看書太投入,常常都廢寢忘食。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悟時,就會神情愉悅。

俞塞曾對人說:「讓我去做像伊尹、周公那樣的賢相是很難的,但要做孔子和顏回那樣的君子卻非常容易。」有人不認同他的觀點,他就耐心地解釋道:「士人不得志,就不會有機會像伊尹、周公那樣去輔佐君王,而要想成為像孔子、顏回那樣在俗世中修身養性、提升自身道德的君子,只要下定了決心,誰又能阻止得了呢?」他還說:「讀書人要不懂一切皆由天命註定的道理,不順應自己的命運,每天只想著如何趨利避害,就會在塵世中迷失本性。」

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俞塞被朝廷派到外地任職。他帶上糧食和盤纏,正走在路上,突然遇到一個乞丐向他乞食。俞塞見他可憐,把隨身帶著的錢物全都給了他。乞丐走後,他喃喃自語道:「我自己要餓了該怎麼辦呢?」走了一會兒,他感到口渴,正好山路上有泉水,就用手去捧水喝。這時,突然看到水裡有塊金子。拿起一看,金子的分量似乎剛好等同於他給乞丐的那些東西。他用金子換了些糧食,才沒餓死在路上。然而,此事發生後,他總會想到古人拾金不昧,自己卻這般見財忘義,於是感到很羞愧。而這時,又有朋友送來了與那塊金子等值的銀兩。他沒再多想,趕快回到泉水邊,一分不少地把銀兩都放在那兒了。有人聽說俞塞有錢不撿,就說他迂腐,可他始終都相信這樣的信念是對的。

俞塞常年漂泊在外,卻從不輕易接受別人贈予的錢財。即使他身上的衣服舊了,鞋子穿壞了,他也泰然處之。可每次跟人講起世道興衰、古今成敗的大事,他又會扼腕、嘆息,流下眼淚。他與人交往,總是很有原則。即便是有權有勢,對他極為優待的人,只要品行不端,他就不會相交。他從不隨波逐流,趨炎附勢。但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會與人成為患難之交。

明末戰亂時,他隱居在信州。有一天,他遇到了張相國(張居正)的曾孫張同敞。張問他:「我先祖相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史書上都完整地記下來了,為何後人還要對他有所指責呢?」俞塞說:「世人詆毀張相國,說他是奸臣,的確有些過了。其實,我更願意稱他為『權相』。但『權』與『奸』之間也只有一線之隔。如果他當時努力成為更賢能的宰相,恐怕世人就不會這樣議論了。」

張同敞在一旁聽著沒說話,但看得出來,他內心是認同的。後來,他去福建任職時,想召俞塞同去。可俞塞卻以母親年邁為由推辭了。以前住在南京,他的日子過得很貧寒。有個為富不仁的人跟他彼此認識,有天拿著書信和禮金,讓他給自己的兒子當教書先生,可他始終都沒答應。

對於他的一生,當時一位負責官學的士大夫很感慨地說道:「俞塞的才華、見識與品性是南宋大儒陸九淵與被稱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裡的結合體。他在濁世中潔身自好,安貧樂道;在爭名逐利的人群中,還能保持著一份純淨與清醒,真是太難得了!」

古人讀書往往是為明理,為修身養性,或為尋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所有這些在讀書人俞塞身上都得到了極佳的體現。俞塞鑽研書卷後,領悟到的是大丈夫若存於世間,趨利避害決非光明磊落的行為。從他著書立說,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可供參考、能受益的精神遺產來看,他不為利益所動,最終要實現的就是讓自己達到利民、利他的境界。而這樣的境界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中所蘊藏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資料:民國二十五年《皖志列傳稿》卷二《本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