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04月13日】
青銅雕塑的底座上銘刻著:「Let Us Beat Swords Into Plough Shares」,中文大意為:「鑄劍為犁」。(公共網路)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矗立著一座名為「鑄劍為犁」的青銅雕塑,雕像中的男子一隻手拿著錘子,另一隻手拿著改鑄為犁的劍。象徵著人類要求終結戰爭,把殺人武器變為生產工具,以造福全人類的美好夙願,也代表了世界各國人民千百年來渴望和平的偉大夢想。
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會的召開,蘇聯雕塑家葉夫根尼·武切季奇(Yevgeny Vuchetich)創作了這尊青銅雕像。並於1959年由當時的蘇聯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留作永久紀念,至今仍然擺放在聯合國大廈前的廣場花園內。
諸不知,早在2500年前,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與三位弟子談論未來志向時就提出了「鑄劍為犁」的遠大理想,史稱「農山言志」。
據《孔子家語•致思第八》記載:孔子北游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
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紛,下蟠於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裡,搴旗執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貢復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漭瀁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辯哉!」
顏回退而不對。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願乎?」
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雲焉?」
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
對曰:「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
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
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
其現代大意是:孔子與子路、子貢和顏回三位弟子北游農山,登高遠眺,直抒胸臆,考問三者的人生志向與遠大抱負。
子路說:如果兩國打起仗來,我揮舞大刀,率領三軍,殺向陣地,能拒敵千裡之外,使對方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子貢說:如果兩國打起仗來,我可不費一兵一卒,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居中斡旋調停,便能讓兩國握手言和。
顏回則說:論武我比不上子路,論文我比不上子貢。不過,如果讓我治理一個國家,我將以道德禮樂來輔助明君聖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從根本上消除戰爭,讓天下長久太平。
可見,當代聯合國「鑄劍為犁」的青銅雕像所表達的寓意,與中國古人「鑄劍戟以為農器」的志向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子聖跡圖》之 「農山言志」。 (公共網路)
其實,在中國古代諸多歷史文獻中,這則故事還有其它三個不同的版本:
一是《韓詩外傳•卷七》:孔子游於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者,何言其願。丘將啟汝。」
子路曰:「由願奮長戟,盪三軍,乳虎在後,仇敵在前,蠡躍蛟奮,進救兩國之患。」
孔子曰:「勇士哉!」
子貢曰:「兩國構難,壯士列陳,塵埃張天,賜不持一尺之兵,一鬥之糧,解兩國之難。用賜者存,不用賜者亡。」
孔子曰:「辯士哉!」
顏回不願。孔子曰:「回,何不願?」顏淵曰:「二子已願,故不敢願。」孔子曰:「不同,意各有事焉。回其願,丘將啟汝。」
顏淵曰:「願得小國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內相應。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向風,壯者趨而進,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蠻,莫不釋兵,輻輳乎四門。天下咸獲永寧,蝖飛蠕動,各樂其性進賢使能,各任其事。於是君綏於上,臣和於下,垂拱無為,動作中道,從容得禮。言仁義者賞,言戰鬥者死。則由何進而救,賜何難之解?」
孔子曰:「聖士哉!大人出,小人匿;聖者起,賢者伏。回與執政,則由、賜焉施其能哉!」
二是《韓詩外傳•卷九》:孔子與子貢、子路、顏淵游於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嘆曰:「二三子各言爾志,予將覽焉。由爾何如?」
對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擊鐘鼓者,上聞於天,下槊於地,使將而攻之,惟由為能。」
孔子曰:「勇士哉!賜爾何如?」
對曰:「得素衣縞冠,使於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鬥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弟兄。」
孔子曰:「辯士哉!回爾何如?」
對曰:「鮑魚不與蘭茝同笥而藏,桀紂不與堯舜同時而治。二子已言,回何言哉?」
孔子曰:「回有鄙之心。」
顏淵曰:「願得明王聖主為之相,使城郭不治,溝池不鑿,陰陽和調,家給人足,鑄庫兵以為農器。」
孔子曰:「大士哉!由來,區區汝何攻?賜來,便便汝何使?願得之冠為子宰焉。」
三是《說苑•指武》:孔子北游,東上農山,子路、子貢、顏淵從焉。孔子喟然嘆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爾志,丘將聽之。」
子路曰:「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聞乎天,旌旗翩翻,下蟠於地,由且舉兵而擊之,必也攘地千裡,獨由能耳。使夫二子為我從焉。」
孔子曰:「勇哉士乎!憤憤者乎!」
子貢曰:「賜也願齊、楚合戰於莽洋之野,兩壘相當,旌旗相望,塵埃相接,接戰構兵。賜願著縞衣白冠,陳說白刃之間,解兩國之患,獨賜能耳。使夫二子者為我從焉。」
孔子曰:「辯哉士乎!仙仙者乎!」
顏淵獨不言,孔子曰:「回,來,若獨何不願乎?」顏淵曰:「文武之事,二子已言之,回何敢與焉!」
孔子曰:「若鄙心不與焉,第言之。」
顏淵曰:「回聞鮑魚、蘭芷,不同篋而藏,堯、舜、桀、紂,不同國而治。二子之言,與回言異。回願得明王聖主而相之,使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鍛劍戟以為農器,使天下千歲無戰鬥之患。如此,則由何憤憤而擊,賜又何仙仙而使乎?」
孔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子路舉手問曰:「願聞夫子之意。」
孔子曰:「吾所願者,顏氏之計。吾願負衣冠而從顏氏子也。」
孔子《瑟儆孺悲》的典故,與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謀而合。(公共網路)
由於聖人的言論都是其弟子或後人,根據記憶或傳說整理而成的,必然有文字上的差異。上述四個版本雖然各有差異,表述語言也不盡相同,但是結構順序、主題基本一致。均通過「孔門三傑」陳述各自的人生抱負,展現了儒家以禮治、仁愛為中心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在孔門由、賜、回三大弟子中,子路以勇著稱,子貢以辯見長,顏回則以德取勝;可謂子路立功,子貢立言,顏回則是立德。這既體現了孔門弟子建功立業的宏大心願,也表達了儒家仁義治國的偉大理想。
而顏回立志以德輔佐聖王,以禮樂治國,希望百姓們安居樂業,變兵器為農器,遠離戰火與硝煙,使老有所養,幼有所依,社會安寧,天下太平,也就是「鑄劍為犁」的政治主張,對維護當今世界和平與安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