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文明-被掩蓋的真相(第七章):月球之謎

小鶴 整理


【正見網2025年08月13日】

月球,這一地球的衛星,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經過科學家的長期觀察和研究,以及通過太空人登陸月球多次進行實地考察實驗,發現了月球的許多人造特性。

平常看月亮都會有一塊塊黑黑的影子,這就是科學家所稱的黑影區。當航天員拿起他們的電動鑽想在那兒鑽一個洞時,他們發現挺費勁兒的,鑽了很長的時間還是只能鑽進去一點點。這就奇怪了,星球的表面不都應該是由土壤與岩石構成的嗎?雖然有一點兒硬,但也不至於鑽不進去呀!仔細地分析這塊區域的地表組成成分,發現大部分是一種很硬的金屬成分,就是用來建造宇宙飛船的「鈦」金屬。難怪會這麼堅硬了。

這個發現讓一個長久以來困惑專家的問題有了解答。月球上的隕石坑數量非常多,不過奇怪的是,這些坑洞都相當的淺。科學家推算一顆直徑16公裡的小行星以每小時5萬公裡的速度撞毀在地球上,將會造成一個直徑四到五倍深的大坑,也就是應該有64至80公裡深。然而在月球表面最深的一個加格林隕石坑(Gagarin Crater),它的直徑將近300公裡,深度卻只有6.4公裡。如果科學家的計算無誤,造成這個坑的隕石如撞在地球上,將會造成至少1200公裡深的大坑!

為甚麼在月球上只能造成這麼淺的隕石坑?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月球的外殼非常的堅硬。那麼前面發現的月表堅硬金屬成分就可以充分說明這個現象了。

一些大膽的科學家推論:月球不是一個自然天體,而更像一個人造天體;月球在去掉久遠年代積存在表面宇宙塵埃包括隕石碎片後,是由一個堅硬金屬構成的球體,球體內部是空心的。以下是科學家有關月球的發現和推測:

科學家們發現,月球是一個異乎尋常的天體,它比自然天體的衛星大得多。太陽系若干行星擁有衛星,這是自然現象,但是我們的月球卻有一個「不自然」的大小,也就是說做為一個衛星,它的體積和母親行星相比實在是太大了。地球直徑12756公裡,月球的直徑3467公裡,為地球直徑的27%,火星直徑6787公裡,有兩個衛星,大的一個直徑23公裡,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徑142800公裡,有1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5000公裡,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徑120000公裡,有2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4500公裡,是土星的3.75%。其他行星的衛星,直徑都沒有超過母星的5%,但是月球卻達到27%,這表明月球不是一般的自然天體。

月球離地球,平均距離約為三十八萬公裡。太陽離地球,平均距離約為一億五千萬公裡。兩兩相除,我們得到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遠。太陽直徑約為一百三十八萬公裡,月球直徑約為三千四百多公裡,兩兩相除,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395倍大。395倍,多麼巧合的數字!大家想想看,太陽直徑是月球的395倍大,但是太陽卻離地球有395倍遠,那麼,由於距離抵消了大小,使這兩個天體在地球上空看起來,它們的圓面就變得一樣大了!這個現象是自然界產生,或是人為的?宇宙中哪有如此巧合的天體?

從地面上看過去,兩個約略同大的天體,一個管白天,一個管夜晚,太陽系中,還沒有第二個同例。著名科學家艾西莫夫曾說過:「從各種資料和法則來衡量,月球不應該出現在那裡。」他又說:「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蝕,小到仍能讓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學上找不出理由解釋此種現象,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地球,它的背面直到太空船上去拍照後人類才能一窺容顏。月球為何永遠以同一面向著地球?這是因為它以每小時16.56公裡的速度自轉,另一方面也在繞著地球公轉。其反常軸向自旋,速度非常之快,遠遠快於大小、距離與其類似的行星所應有的速度,它自轉一週的時間「正好」和公轉一週的時間相同,所以月球永遠以一面向著地球。

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衛星都沒有這種情形,為何月球「正好」如此,這又是一種巧合中的巧合?難道除了巧合之外,不能找一種其他的解釋嗎?

以前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應和正面差不多也有很多隕坑和熔岩海。但是,太空船照片卻顯示大為不同,月球背面竟然相當崎嶇不平,絕大多數是小隕坑和山脈,竟然只有很少的熔岩海。

此種差異性,科學家無法想出解答,照理論言,月球是太空中自然星體,不管哪一面受到太空中的隕石撞擊的機率應該相同,怎會有內外之分呢?

一般天然衛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而月球軌道卻是圓形的(軌道半徑為38萬公裡),我們知道,只有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是圓的。

地震學家通常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的性質。同樣,科學家們可以用月震波研究月球內部的性質。美國太空人以月面為基地設置了高靈敏度的地震儀將月震資料發送回地球。其中一台由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設置在靜海,另一台由「阿波羅」12號的太空人設置在風暴洋。這種高靈敏度的地震儀甚至能記錄太空人在月面上的腳步聲。

美國中部標準時間1969年11月20日4點15分阿波羅12號的太空人用登月倉的上升段撞擊了月球表面,隨即發生了月震。月球「搖晃」了55分鐘以上。震動由小逐漸變大,至強度最大用了約8分鐘,然後振幅逐漸減弱直至消失。這個過程用了大約一個小時,而且「餘音裊裊」,經久不絕。地震研究所的負責人莫裡斯·雲克在下午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傳達這個令人吃驚的事實時說,要直觀地描述一下這種震動的話,就像敲響了教堂的大鐘。一個實心的物體遭受撞擊時,可以測出兩種波,一種是縱波,一種是表面波,而空心的物體只能測到表面波。「縱波」是一種穿透波,可以穿透物體,由表面的一邊經過物體中心傳導到另一邊。「表面波」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只能在極淺的表面傳遞。但是,放置在月球上的月震儀,經過長時間的記錄,都沒有記錄到縱波,全部都是表面波。

根據這個現象,科學家非常驚訝地發現:月球是空心的:震波只是從震中向月球表層四周傳播,而沒有向月球內部傳播,就像在一個完全中空的金屬球體上發生的。在地球上這種現象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在阿波羅12號造成「奇蹟」後,阿波羅13號的太空人用無線電遙控飛船的第三級火箭使它撞擊月面,地點選在距阿波羅12號的太空人設置的地震儀87英裡的地方。月震持續3小時20分鐘後才逐漸結束,月震深度達22英裡至25英裡。只有中空的球體才會發生這種形式的振動。阿波羅13、14號的太空人還進行了多次月震試驗,最大的一次月震造成的月面振動持續了4個小時。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16號與月面》報告書談到,月震研究表明,月殼內部存在一個40英裡厚的「硬層」。科學家馮·布勞恩博士指出,在40英裡的深度振動傳播速度是每秒6英裡,這是岩石無法達到的,查閱一下物理學手冊,就知道聲音只有在金屬或金屬質岩石才能達到如此的傳導速度。振動在月球內部的傳導速度與振動在金屬中的傳導速度一致,科學家們推測月球內部存在金屬的殼體,而在殼體之上覆蓋著鬆散的10-20英裡厚的石塊層。烏德博士等人說這個鬆散層是在若干億年的時間裡,隕石和小行星、彗星多次猛烈撞擊月面破碎後逐漸形成的岩石層。月球是史前人造的。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根據得到的所有資料和數據製作了形形色色的月球模型,其中一個是用鈦(月球上有高純度的金屬)構成的中空的球體。

科學研究表明,宇宙天體都有磁場,而月球幾乎沒有磁場。科學家認為地球的磁場起源於地球內部的地核。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是固態的,外核是液態的。它的粘滯係數很小,能夠迅速流動,產生感應電流,從而產生磁場,地球磁場強度介於0.35奧斯特-0.7奧斯特之間,由隕石的天然剩磁推測其他天體的磁場強度為0.59奧斯特。這就是說,所有天然天體都有磁場,象地球一樣,是實心的。而月球卻完全不同,根據「阿波羅」宇宙飛船採回的月岩樣品及月球表面磁場的直接測量,月球周圍的磁場強度不及地球磁場強度的1/1000, 月球幾乎不存在磁場。它內部沒有象地球那樣的內核,它內部是空的。

月亮與同樣大小的行星相比,密度要小得多。預示它不同於其他行星,它內部可能是空的。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月球的平均密度是3.33克/立方厘米, 地球密度是5.5克/立方厘米, 幾乎相差一半。哈洛德·尤裡博士等科學家認為這是由於月球「重心」空虛所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球權威爾金斯博士在《我們的月球》一書中甚至估計月球中有體積約1400萬立方英裡的空洞。

在1976年出版的《阿波羅的宇宙旅行》一書中,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萊波特 理察 路易斯寫道,阿波羅11號、12號太空人帶回的月面岩石標本的密度比地球岩石的密度要高得多(月球岩石的密度為3.2-3.4克/立方厘米,地球岩石密度為2.7-2.8克/立方厘米),它在月球重力環境下重量只有地球岩石的一半,而且只有月球的外殼如此堅硬,那麼其內部不就是空的嗎?所羅門博士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他對月球的重力進行了研究並提出,月球內部可能是空的。他的研究成果刊登在一份名為《月球》的國際性研究雜誌上。他寫道:「根據『月球軌道環行器』的觀測,使我們得以獲得了與月球有關的大量知識,尤其在重力方面。也就是說,月球內部很可能是空的……」。人類用現代科技的手段,認識到月球內部可能是空洞。

月球隕石坑有極多的熔岩,這不奇怪,奇怪的是這些熔岩含有大量的地球上極稀有的金屬元素,如鈦、鉻、釔等等,這些金屬都很堅硬、耐高溫、抗腐蝕。科學家估計,要熔化這些金屬元素,至少得在兩、三千度以上的高溫,可是月球是太空中一顆「死寂的冷星球」,起碼三十億年以來就沒有火山活動,因此月球上如何產生如此多需要高溫的金屬元素呢?而且,科學家分析太空人帶回來的380公斤月球土壤樣品後,發現竟含有純鐵和純鈦,這是自然界不會有的純金屬礦。

這些無法解釋的事實表示了什麼?表示這些金屬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提煉的。那麼問題就來了,是誰在什麼時候提煉這些金屬的?

1966年二月四日,蘇俄無人探測船月神九號登陸「雨海」(科學家所定義的一個月球地點,下同)後,拍到兩排塔狀結構物,距離相等,依凡諾夫·桑德生博士說:「它們能形成很強的日光反射,很像跑道旁的記號」。依凡諾夫博士從其陰影長度估計,大約有十五層樓高,他說:「附近沒有任何高地能使這些岩石滾落到現在位置,並且成幾何形式排列」。

1966年十一月二十日,美國軌道二號探測船在距「寧靜海」四十六公裡的高空上,拍到數個金字塔形結構物,科學家估計高度在十五至二十五公尺高,也是以幾何形式排列,而且顏色比周圍岩石和土壤要淡,顯然不是自然物。 如果這些能反射日光的塔形結構物是由史前人造的,那麼它們的目的是什麼?

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做出推論:月球是史前人類所創造。現代人類發射了許多衛星,絕大多數用於通訊,氣象,探測等特殊用途。然而,史前人類造出體積如此龐大的月球的是為甚麼?我們也許從以下消息得到某種啟示:

俄羅斯科學家曾想到在太空中製造一面鏡子,利用它反射太陽光照到地球上以給地球在夜間帶來光明。1999年2月4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的兩名太空人將試驗性的「人造月亮」送入了太空,但體積與月亮相比太渺小了。

1970年7月號《旅伴》 雜誌上刊登了前蘇聯科學家瓦欣和謝爾巴科夫提出月球起源的「巨型宇宙飛船」說,認為月球是一個受智慧生物控制的天體,是外星人將月球改造為中空的宇宙飛船。

儘管現代人還沒有能力去月亮實地清除幾十公裡的塵埃,以確認上述說法。但從科學家已有對月亮的認識來看,與上述解釋非常吻合。既然今天的科學家都能想到在太空中造一面鏡子,利用它反射太陽光照到地球上,我們有什麼理由懷疑史前人類在太空中造一個月亮的能力呢?

地球屬類地行星,不應有衛星

地球屬於類地行星,而類地行星除地球外,其他的都無衛星。也就是說月球不是地球的衛星,它更象人造天體。

地球對月球的引力遠遠小於太陽對月球的引力,但月球卻沒有被太陽吸引過去而仍留在地球的軌道上。如果月球是一顆宇宙中的天然星體,那麼它一進入太陽系就會被個大無比的木星吸引過去而不會跑到地球身邊。所以,很難想像月球是在宇宙中自然形成的。

結論:

a) 月球是史前人類所創造的,月球實際上並不是我們地球的自然衛星,而是一個人造天體。

b) 史前人類認識到了黑夜給人帶來的麻煩,所以造個月亮上去,它可以給地球在夜間帶來光明。

c) 月球最初是一個由堅硬的人造金屬構成的空心球體,其體積(直徑)比現在小。隨後在漫長的歲月中,宇宙中的各種塵埃(包括隕石撞擊〕逐漸在球體表面積聚,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月球。

有兩位前蘇聯的科學家提出大膽假說,認為月球是外表經過改裝後中空的宇宙飛船。如此一來,才能圓滿解答月球留給我們的各種奇異現象。

這個假設很大膽,也引起不少的爭論,現在大部分科學家仍然不敢承認這個理論。然而不爭的事實是,月球的的確確不是天然形成的。月球就像精密的機械一樣,天天以同一面面對地球,也剛剛好與太陽一般大。外面是一層高硬度的合金殼,可以承受長時間高密度的隕石轟擊,仍然完好如初。如果是一個天然的星體,是不該具有這麼多人造特徵的。

科學家還發現,月球面對地球的一面是相當光滑的,幾大月海都是在月球的正面,背面則是密密麻麻的環型山。難怪月球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反射太陽光,在夜晚的天空發亮。如果將時光倒回遠古月球剛剛成型之時,光滑的月表沒有被隕石攻擊的坑坑疤疤,中秋節夜晚的月光一定比現在更皎潔。

現在我們知道月球總是以光滑的一面面對地球,而以粗糙的一面背對地球,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月球是為了照明地球上的人們而造的呢?(如果月球是外星人監視地球的宇宙飛船,他們不必做這麼大的宇宙飛船,也不必具備照明功能,相反的他們應該將月球做的越隱蔽越好,不是嗎?)

創造一顆類似自然的星體,利用它表面的反射能力照明地球,這個想法很符合環保概念,因為不需要發電製造大量的污染,也很聰明,因為它能一次照亮整個地球黑暗的一面。雖然這是個很不可思議的想法,不過卻也不無可能吧!如果今天我們的科學技術進步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會不會這樣做?

那麼如果在史前地球上真的有高度發達的人類,他們有沒有可能放一顆月球上去,照亮漆黑的夜晚?

目前科學家不能解釋,不敢承認的事情,當我們放開狹隘的思想框框,用理智去分析,會發現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以科學家發現的證據早已透露出月球形成的不尋常之處,為甚麼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重視,進一步探討呢?因為史前人類的存在,可以說是科學家的禁忌,大部分的科學家研究的證據不管多麼充分,理論多么正確,一遇上與「進化論」相反的觀點時,誰也不敢提出來了。求「真」的精神應該是科學研究裡的最高原則,如果我們能跳出前人思想的框框後,不難想像有許多的科學研究將有一個非常迅速的飛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生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