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8月08日】
在世界各個民族的傳說中,巨人幾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希臘神話提到英雄大戰獨眼巨人的故事,在中國與黃帝大戰的蚩尤身高數丈。印地安人傳說曾與紅髮巨人發生戰爭。聖經舊約全書第5章記載King of Bashan的床鋪長9個cubit(相當於5米),寬4 cubit(相當於2.2米),這麼大的床鋪顯然只有身材高大的巨人才需要。葛列佛遊記的大小人國則是近代西方巨人故事之一。許許多多的故事都描述巨人這樣的生命。
古籍裡關於巨人的記載
在中國,據說古代出現過4米乃至更高的巨人,堪稱超級巨人。這種傳聞不但在《山海經》、《博物志》、《搜神記》和《拾遺記》等談怪錄裡屢見不鮮,也被一些正史和正統文人反覆談論。同時,在不少考古材料上也能找到關於超級巨人的蛛絲馬跡。
《春秋》是我國古代經典性著作之一,其中就收錄了一則與超級巨人有關的奇聞:文公十一年,魯國神射手叔孫得臣射死一個名叫僑如的巨人,該巨人身高三丈(古代一丈是現在的0.8丈,3丈即8米)。叔孫得臣割下他的首級去邀功領賞,將首級放到車上,死者的眉毛部高出車上扶手。雖說古尺相當於今尺的八寸,但說他的首級擺在車上,眉部高出扶手,是很具體的。僅他的頭部,就差不多有我們一個成年人的身高,這真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超級巨人。
文風嚴謹的《漢書》第二十七卷《五行志》中記載:「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監洮。」。《後漢書》第一卷《光武帝紀第一》中記載:「時有長人巨無霸,長一丈,大十圍(1.15米),以為壘尉;又驅諸猛獸虎豹犀像之屬,以助威武。」身長一丈,約為2.6米高。在宋朝沈括寫的《夢溪筆談》第21卷提到有人在一墳墓挖掘出一個巨人骨骸,「脛骨長二尺余(46厘米),顱骨大如鬥」。前兩個記載出自正史之中,後一個出自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沈括之筆,不太可能是編造出來的故事。
《太平廣記》第四百六十三卷(禽鳥篇)中記載:西晉永嘉二年,有鶖鳥聚集在始安縣。被木箭射穿,鐵箭頭六寸半長,以箭頭箭長來推算,這個射獵的人身高能有一丈五六尺高。
「一丈五六尺」也就是約4米高,這個射手是個巨人。
原文:晉永嘉二年,有鶖集於始安縣,木矢貫之,鐵鏃,其長六寸有半,以箭計之,其射者當身長丈五六尺。
十八世紀以後,隨著近代人類學的研究發展,這一類的傳說漸漸的消失,現在大家都說這些只是故事和傳說,不可盡信。然而,一些關於巨人的考古和化石發現,讓人重新思考,「傳說」是否真的僅僅是傳說?
巨人與史前文明
在南美洲蘊藏著許多令人好奇又不知其解的古文明遺蹟。其中,在著名的秘魯納斯卡平原北部有一個叫ICA的小村莊,在附近的小山中,一批雕刻著圖案的石頭在ICA河決堤時開始大量的被人發現。
秘魯的卡布雷拉博士從一九六零年代開始研究ICA石頭,在他私人的ICA石頭博物館裡收集了11000顆石頭。這些珍藏在卡布雷拉博士的博物館裡的石頭,上面雕刻著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圖畫。在這些圖畫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與恐龍生活在一起的情況,恐龍像是一種家畜,或是當時人們馴養的動物。科學家認為恐龍早在一億多年前就消失了,那麼這些圖畫究竟是誰雕刻上去的?
其中的一顆石頭上刻著一幅圖,一個驚慌的人被一隻暴龍(Tyrannosaurus Rex)追著跑,他很害怕地向前跑。這個暴龍跟我們在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看到的暴龍是一樣的,是一種站立的恐龍,後腿非常強壯有力,而前面的手又小又短,看起來跟牠龐大的體積很不相稱。
由這張暴龍追著人跑的雕刻,我們想到兩種可能性:
我們現在知道恐龍的模樣,是專家在挖掘出恐龍化石後,經過仔細地分類整理,然後以復原的方式拼湊出原來的骨架,再根據合理的推測而描繪出恐龍當年的樣子。因此第一種可能性是:這些雕刻ICA石頭的人,具備與現在科學家同等的知識,可以藉由復原化石,繪製出恐龍的形態。
另一種可能性就是:當年曾經有人類與恐龍生活在一起!
不管哪一個想法是對的,得到的結論同樣驚人。因為這些石頭上雕刻的圖畫太令人費解,怎麼會把恐龍跟人畫在一起呢?
再看看另一塊石頭,上面雕刻的是一隻三角龍(Triceratops)。這種恐龍長得很像巨型的犀牛,以頭部的三支角得名。圖裡雕刻的是一個人騎在三角龍的背上,手裡拿著像斧頭一樣的武器揮舞著。在另一塊石頭上,我們還看到一個人騎在翼龍背上。幾乎比較著名的恐龍類型在這些石頭雕刻裡都有出現,而且還似乎跟雕刻石頭的這些人的生活有密切關係。
仔細地比較這些石雕,會發現一個更令人驚訝的事實。在這些石雕中,人與恐龍的身高比例差不多少。以現在發現的暴龍化石為例,暴龍身高約有三層樓那麼高,在「侏羅紀公園」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暴龍是非常巨大的,一腳可以把人踩扁。我們看所有的石雕裡,恐龍雖然還是比人大,但比例並不懸殊,三角龍對於騎的人來說,好像是現在人與牛的比例。
首先我們仔細量一量剛剛看過的暴龍追著人跑的石雕。根據資料,暴龍一般身長12公尺,按照圖上這個幾乎是直立站立的暴龍來算,它的尾巴占了三分之一的長度,也就是說它的高度是剩下的三分之二也就是8米。按照圖上的比例,這個ICA人他的身高應該有5米的高度。我們也把現代人的身高高度放在旁邊比較,是不是小了一號呢?
另一張騎著三角龍的戰士圖我們也量一量人與恐龍的大小比例。一般的三角龍身高是4.5公尺。按照圖上的比例,這個戰士身高也有4公尺以上。以現代人的身高騎這樣的恐龍是有點兒太大了。
除了雕刻在石頭上的平面圖之外,卡布雷拉博士也在ICA地區找到許多與恐龍有關的立體雕塑。在這些雕塑中,同樣呈現出人與恐龍共處的情境,而且更生動地展現出當時人類與恐龍的大小比例。
那麼這說明了什麼?是不是有可能在那個時代生存的人類是比較高大的,也就是「巨人」呢?
下面我們再看看巨人存在的一些證據。
據稱早在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環球航行中,曾在美洲沿岸意外地發現「相當於8個正常人身高」的印第安人在跳舞,假如以1.65米為正常人高度的話,這些跳舞者起碼有13米高。麥哲倫先生或許誇大其辭了,但他看見巨人也許是事實。19世紀末,一位西方學者也向媒體報告了他在馬來半島的叢林中發現巨人族出沒的經歷,說「這些巨人身高都在三四米上下。他們使用的木榻,普通人是拿不動的。」
斯裡蘭卡的亞當峰峰頂,有巨人足跡,竟達1.50米長,0.8米寬。當地的佛教徒、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信徒均視其為「聖跡」,並不辭勞苦地攀登峰頂,對之頂禮膜拜。腳印如此之大,其人之高大不難想像。
1921年10月8日,瀋陽的《盛京時報》出現了「一報難求」的罕見現象。因為上面有一則懾人心魄的消息:日前,北京西城大明壕一帶正在改建公路,開掘暗溝,在下岡40號民家牆根下,施工人員挖出巨人骨骸8具,每具骨骸長達八尺多(2.6米),頭大如牛。僅骨骸就長達八尺多,死者生前的實際高度應該在3米左右了。同時,一次就出土8具巨人骨骸,難道地球上確實生存過這樣一種體形高大的民族?難道北京西城一帶是它們的公共墓地?
20世紀70年代末,一批探險家也向全世界宣稱:他們在秘魯印第安人嚮導的帶領下,在亞馬遜河上游地區與一批紅毛駝背巨人不期而遇。
瑞典的一支探險隊聲稱,他們在南極發現了一座熱帶城市廢墟。1993年夏天,地震猛烈地搖撼著整個南極,西部的一條大冰川頓時冰飛碎散。此後,探險隊終於發現了隱藏在冰川後面的這座城市。這座大部分被冰雪覆蓋的城市廢墟,一座座摩天大樓有的是金字塔狀,也有的像圓柱體,牆壁薄而堅固,沒有加絕緣體。另外,這些高大的建築物的最大特徵便是沒有門,有一個個高約6米、呈馬蹄形的入口。科學家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測試顯示:這座城市約有3萬多年的歷史,是一座特殊的人類居住區,並根據它的高大入口推測出:特殊建築物裡的居民身高約為3.60至4.20米。
特大號的大腿骨及腳印
一九五零年代後期,人們在土耳其東南方的幼發拉底山谷(Euphrates Valley)發現了許多的巨大骨頭化石。經調查證實與人的骨頭十分近似,只是比例出奇地大。其中的一個人大腿骨化石,長達1.2公尺。依照這個比例推算,這個「人」的身高有5公尺,真的稱其為巨人一點也不為過。
以下這兩張照片裡的腳印是不是大得嚇人呢?第一張照片裡的腳印足足有42英吋(107公分)長,腳後跟寬11英吋,腳趾頭長8英吋,寬6英吋。第二張照片是杜赫地博士(Dr. C. N. Dougherty)在他的書「巨人之谷」中展示的在美國堪薩斯州發現的巨大腳印,也同樣驚人,估計若真的是巨人腳印的話這個人大約高25英呎(7.62公尺)。
在美國德州的Pauluxy River也發現了巨大的人類腳印,最大的有65公分長,估計身高為4.8米。
1850年,掘開美國中西部許多大土堆,發現有許多遺骸身高都超過2米,他們大多都有兩排牙齒,有些有6根手指和6個腳趾。
1986年底,墨西哥城東部發現一個完整的巨人頭顱骨,以及巨人使用過的石殘片等遺物,那塊頭顱骨高寬各50厘米和25厘米,犬牙比現代人大2.5倍,估計身高在3.5至5米之間。
一個瑪雅考古史上最重大的發現,在位於秘魯北部海岸的一座巨型金字塔內發現了3座充滿大量神秘文物的古墓。讓人震驚的是,在3座古墓裡發現了3具巨人的骨架。身長都在2.8米以上,而普通的當地男性身高平均僅為1.49米。
據俄國《真理報》2005年12月1日報導,以Ernst Muldashev為首的一批俄國科學家從2005年初就開始在敘利亞、黎巴嫩和埃及等地考察歷史上巨人的存在,並取得了重大發現。
報導中說,這些研究人員在敘利亞發現巨人的腳印之後,又發現了巨人的墳墓。
Ernst Muldashev舉了幾個巨人墳墓的例子。其中之一是Abel墳墓,位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附近。該墳墓長約6米,寬約1.8米。在敘利亞其它地方也有許多巨人的墳墓,其中之一據稱墳墓中的巨人有7.5米高。
Ernst Muldashev表示,由於當地人出於宗教等原因的反對,所以考察工作很艱難 。但近年來,由於尋寶者對古墓的破壞,使得他們也多少有機會接觸一些墳墓。
俄國科學家的發現並不是偶然的。東西方文化中除了各民族對於巨人的傳說外,史書中也有不少記載。近年來的眾多考古學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
據泰國《旅行導報》2005年6月2日報導,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讓遠古巨人浮出水面,一具身高3.1米的遠古巨人遺體在泰國PP島被發現。而近年來在美洲等地有多項考古發現,證據顯示歷史上曾經存在身高3到5米的巨人。
各地的巨人傳說
另一個相似的發現在美國。印地安人有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一種紅髮巨人族,身材十分巨大,也十分地兇悍,印地安人的祖先,經過了長年的征戰,才把巨人趕走。這些巨人居住在美國內華達州垂髮鎮西南方35公裡處,一個叫做垂髮洞(Lovelock Cave)的山洞。這個傳說人們起初並不重視,直到公元一九一一年,礦工在挖掘垂髮洞的鳥糞之後,發現一具巨大的木乃伊,身高達2.2公尺,紅色頭髮,才引起考古學家的興趣。
這個發現揭露之後,學者們想到了印地安人古老的傳說,並且開始調查。加州柏克萊大學與內華達歷史學會派出人員前往調查,山洞已經因為開礦造成了破壞,勞德只找到了一些印地安人的遺物。接著,垂髮鎮的採礦工程師李德與其它人員測量了挖掘出的一些股骨長度,發現股骨所屬的那些人,身高可達2~3公尺。在同一個地方也發現了一些紅髮。這些骸骨直到現在還被內華達州的亨波特博物館(Humboldt Museum)收藏。
在馬來西亞的沙勞越一帶,也流傳著巨人的傳說,二十世紀初,有人在沙勞越的密林中發現了一些巨大的木棒,這些木棒長達2.5~9公尺,據說是巨人使用的工具。
由此觀之,地球上確曾生存過一種超級巨人,但是,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種?他們又是如何消失的?特別是瑞典探險隊發現了南極熱帶城市廢墟之說,更為這個不解之謎蒙上了一層濃濃的霧靄。按照現代科學認為,地球上已知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5000多年,至於結束遊牧生活方式、建築城市定居的歷史就更短暫了。但是,這個由超級巨人定居的繁華城市卻是3萬年以前在南極建造的。這又是一群什麼人的傑作?他們為何要廢棄這個定居點呢?
如果按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來說,人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那麼,地球上曾生存過的這種超級巨人,豈不是要由一種超級大猴子才能進化而來?但迄今為止,好像仍未聽說過發現有超級猴子存在的化石或骨骸,其實,這種進化論是不存在的。
維持巨人的生存環境
古生物除了恐龍類的巨型動物外,還有很多巨大的古代動物與植物,這些巨型動植物維持了巨人的食物及生活所需。BBC新聞網2005年12月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史前存在過巨型水蠍,約有1.6米長、1米寬。考察顯示距今已有3億3千萬年。
在恐龍時期曾經有巨大植物的存在。當時的大型蕨類植物,甚至可長到30米左右的高度。同時期有一種學名為Meganeura monyi的古蜻蜓,生存於三億年前古生代石炭紀(Carboniferous),其雙翼展開寬達70公分,比較起今日的蜻蜓,雙翼展開僅僅為12 公分。
除了巨型的恐龍類動物外,也有巨型的哺乳類動物的存在。2003年的《科學》雜誌刊登了一篇報導,文章介紹了一種比過去發現最大的鼠類體型還要大上10倍以上的超級巨鼠,學名為Phoberomys。據估算,它的體重高達700公斤,大小則與水牛差不多。這種鼠類生活在距今40萬年前。此化石是在委內瑞拉境內Caracas以西400公裡的Urumaco地區發現的。巴基斯坦的沙漠也曾發現巨犀化石,高5米,身長7米。澳洲也發現史前巨鵝的化石,重達500公斤。
Sereno等人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一種歷來最大的鱷魚化石,身長達12米,僅頭部就有兩米長,約略為一個成年人躺下的身體長度。整隻鱷魚就像一台公共汽車的大小。考古學家Joe Taylor則發現了巨型蠑螈(Metoposaur)的化石,此蠑螈身長2.4米。比現今在北美洲存在身長約1米左右的大型蠑螈還大上不少。
英發現5000萬年前巨禽化石 大如小型飛機
2002年8月15日,澳洲科學家在位於澳大利亞中部沙漠地帶的烏托匹亞的埃爾庫塔發掘出史前時期的巨型鵝化石。據估計這種鵝生活在800萬年前,足有半噸重。法新社、路透社等國際媒體都對其進行了報導。
中部澳大利亞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彼德・穆裡的研究組是這些化石的發現者。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穆裡說:「這是只大鳥,超乎尋常的大鳥,不過很顯然它是只鵝。」目前古生物學家們對於這種鵝吃葷還是吃素還有相當的爭議。
學者們估計這種鵝可能不大會飛,但是並不見得柔弱可欺。彼德・穆裡提醒說它們可能跑得很快,大概跟鴕鳥差不多。另外也許它們很富於攻擊性,「你們知道,鵝就挺凶的,如果碰到它們,最好還是別惹它們。」彼德・穆裡風趣地說。
據英國電訊網(telegraph)2008年9月26日報導,他們在位於英國肯特郡東南的謝佩島(Isle of Sheppey)上發現了一種保存完好的生活在5000萬年前的巨型飛禽的頭骨化石。
這種被科學家們稱為Dasornis的飛禽,光翼長就近5米(16 ft),體型大如一架小型飛機, 最為奇特的是它嘴部有鋒利的齒狀骨骼結構。它是鴨子和鵝的近親。
在史前時代,這種生物曾在英格蘭南部的濕地上空飛行,即現在的倫敦、艾塞克斯和肯特郡地區。
德國法蘭克福的森肯博格研究協會(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 )的傑拉爾德・邁爾(Gerald Mayr)博士是該研究小組成員之一,他說,「它是像一架小型飛機大小的巨鳥,外貌又頗似能夠遠洋航行的鵝。與現今的鳥類相比,它們是非常奇特的物種,但或許最奇特的是它們在鳥喙邊緣長著鋒利、像牙齒般的凸出物。」
這項研究發表在9月26日出版的《古生物學》雜誌上。
鵝是現代人的家禽。如此巨大的鵝實在令人感到驚異,半噸重的鵝恐怕只有身高五、六米的巨人才養得起。或許它們就是各民族傳說中巨人的家禽。
另外今年早些時候澳洲曾發現史前巨型袋鼠和獅子化石。都是在其它地區從來沒有見到過的。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史前巨獸可能是在數萬年前滅絕的。
從以上近年來的陸續發現的這麼多的巨型生物,有植物,昆蟲,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已經可將巨型生物的生物圈勾勒出一個藍圖。因為要維持巨型動物的存在,首先必須要使他們能夠吃飽,那麼就要同樣有巨型的植物。而要使巨型植物能發育完善,也要有巨型昆蟲幫忙傳播種子。單獨的巨型動物是難以維持生命的,整個的生態圈的生物都必需是巨型的。
如果我們假設巨人是存在的,重新思考一下巨人存在的可能性,也許科學家對於許多考古證據的解釋會容易得多。
比如,假設曾經有5米高的巨人族的存在,那麼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謎就不難解開了,因為巨人建造巨型建築的困難度顯然比現代人類少很多。同樣的,南美那斯卡地區的巨型繪畫,復活島的巨型人頭像,英國的巨石圈等遺蹟的建造之謎也就不會那麼令人費解了。
而這個假設也可同時解開史書記載巨人的謎團,對於ICA地區石雕也能充分解釋。另外,近年來發現的巨型動物如果說是巨人的家禽,雖然對現代人一時思想衝擊很大,比較難在短時間接受。但冷靜下來想想其實這種推論並不會不合邏輯。
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也許就像當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的情況一樣。對照實際觀察的行星軌道軌跡,把太陽放在中心由行星圍繞,軌道只有幾個圓圈,非常簡單。而如果硬是要把實際觀察軌跡畫成行星與太陽圍繞地球旋轉,則畫出的軌道會複雜得驚人。目前考古學,生物學界也同樣面臨許多發現難以解答,以及理論越來越複雜的問題。也許我們只要換個假設,承認巨人的存在,考古學的許多未解謎團會好解得多。不妨我們就以「改變觀念「」作為考古學的新起點,重新認識人類的真正起源。
而關於小人,中外古籍中不乏這方面的記載。中國的《山海經》、《鏡花緣》、及國外的《格列佛遊記》都有關於小人國、巨人國的記載,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很多人往往並不以為然。事實上,在中國的正史中也有許多這種記載。比如,《史記》、《列子》、《太平廣記》中都有關於小人的記載,小人只有幾寸高。
有關印尼小人種的考古學發現
在美國《科學》雜誌公布的「2004年度科學突破排行榜」上,澳洲科學家在印尼小島上對小人種存在的發現排在第二位。
據《自然》雜誌2004年10月27日報導,考古學家在印尼的弗洛勒斯(Flores)島嶼上發現了身高只有約一米的小型人種遺骸。骨骼屬於一名成年女性,個子就像影片「魔戒」中的哈比人,據推測生活在18000年前的印尼弗洛勒斯(Flores)島。由於檢測的誤差,其可能的生活年代範圍在12000年到95000年之間。報導中說,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的考古學家 Peter Brown是這項課題的負責人。他表示,當看到這些考古樣品時,他大吃一驚。從科學家們的分析結果來看,這些人種至少已有七、八萬年的歷史。
當時這裡還生活著巨大的蜥蜴和史前小個頭象,簡直就如同「消失的世界」中描述的一般。同時發現的還有一些碎骨骼,估計屬於7個不同個體。科學家們已經將這個新發現的人類族群稱為「弗洛勒斯人」。有意思的是弗洛勒斯島目前的居民仍然保留著有關小矮人的不少傳說。他們所形容的小矮人身高一米,身上長毛,彼此可以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交談」。
考古學家發現矮人人種的骨骼,其大腦相當於當代人類的四分之一。隨後科學家們又發現了分別屬於另外六個類似古人的遺骸,他們得出結論認為這是一個以前從未發現過的小型古人種。
另有地理學方面證據顯示,大約一萬二千年前,弗洛勒斯島發生火山爆發,島上絕大多數獨特的動植物都遭到滅頂之災,但是考古學家認為弗洛勒斯人很可能沒有在那次自然災害中完全消失。
因為根據當地民間傳說,一直到荷蘭探險家在數百年前來到這個島嶼的時候,當地仍然有小矮人的存在,而最近的一次發現,據信是在100年前。
小人種使用的工具
《科學美國人》雜誌認為這是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的最大發現。該雜誌及《自然》雜誌網站中進一步介紹說,不僅人類有大小不同類型,考古學家也發現了小的大象骨,及巨型牛類等動物。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小型人種也有他們的小型工具。它們懂得製造石頭工具,會用火,集體狩獵。刊登在同一期《自然》雜誌上的另外一篇研究報告中描述了一些小工具,其精巧程度與正常人種發明的工具不相上下。而且這些小工具在小型象骨中也被發現。這說明這些小型人種用其小工具來捕獵小型大象。
《科學美國人》雜誌介紹說,小型人種在該地區出現的時間甚至比正常人種出現的時間還要早。
小人種的腦部發達
據路透社2005年3月3日報導,研究發現早先在印尼發現的小人種具有很發達的大腦結構。根據科學家公布的一份對印尼小人種顱骨化石的最新研究結果,小人種的腦部雖小,但是卻充滿了人們想像不到的智慧。
報導中說,一個由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專家迪安•福爾克(Dean Falk) 領導的研究小組對該顱骨化石進行了最新的研究工作。結果顯示,這確實代表了一個新的人種。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其頭部非常小,但是他們卻比人們想像的要聰明得多。顱骨化石所顯示的腦部具有的一些特別之處,是在其它任何人類或是人類祖先身上不曾發現過的。
報導最後說,這表明這些史前人類雖然小一些,卻一點兒也不笨。這些發現有可能完全改變科學家眼中的人類進化史。
小人種發現引起的思考
報導中說,這項發現使人們不得不對附近區域進行更多的考察,看是否還有更多的這種人類遺蹟。而且,科學家們也在探索這些人與正常人種的關係。
《自然》雜誌網站上撰文說,小型人種的發現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些問題。比如,在馬來傳說中有關小人的說法。科學家們一直沒有把它當回事。而據BBC網站2004年9月8日報導,在印尼發現的一些足跡和頭髮經嚴格鑑定不屬於任何已知生物,有可能就是小型人種留下的。
印尼是東南亞的群島國。它橫貫赤道,論面積是亞洲第4大國,素有「千島之國」的稱號。事實上,地質考察表明它有13667個島嶼,是個名符其實的「萬島之國」。鑒於這些新的考古學發現,澳洲Wollongong大學的考古學家 Bert Roberts 評論說,「也許印尼的這些島嶼就像是一個個的『挪亞方舟』,各種大型動物、小型動物應有盡有。」
美國小人種「派卓」
不只是印尼,本世紀初在北美還曾經發現過小人種。
1932年,兩名美國淘金者塞西爾•梅恩(Cecil Main)和弗蘭克•卡爾(Frank Carr)在懷俄明州(Wyoming )的聖•派卓山(San Pedro Moutains)裡淘金。為了節省時間,他們決定使用炸藥炸開幾個星期以來他們一直在開採的一條礦脈。當塵埃散盡後,兩人發現在炸彈炸碎的岩石後面有一個長4.5米寬1.2米的石洞。整個石洞是被密封在山體裡面的,沒有任何可以進出的通道或縫隙。石洞裡面有一個突出的石架,上面擺放著一尊35厘米高,雙手交叉,散盤著腿的小人乾屍。乾屍的面部像是一老人,有一雙眼皮下垂的大眼睛,扁鼻子,低額頭,嘴大唇薄。它的皮膚呈銅色亦有非常多的皺紋。和身體其它部分比起來,小人的手很大而且手指特別長。頭部是平的,上覆有一層膠質物。看似年代久遠,可是連指甲都保存的非常完好。
呈坐式的小人乾屍
塞西爾和弗蘭克小心翼翼的將他們發現的小人乾屍帶到了離聖•派卓山只有60英裡的卡斯珀市(Casper)。不少來自全美的知名科學家都來到這裡想見識一下被媒體稱做「派卓」(Pedro)的小人乾屍。大多數人相信它只不過是兩個淘金者為了撈錢而製作的騙局。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人類學家亨利•夏波若博士(Dr. Henry Shapiro)對「派卓」進行了全面的測試,本想以此證明它是個騙局。可是,X光分析發現,「派卓」的內部有一具和人類幾乎一模一樣的骨架!「派卓」的脊柱受過重創,鎖骨折斷,顱骨在某種重擊之下被打碎了。「派卓」頭上的膠質物其實是凝固了的腦組織和血。由此看來,「派卓」很有可能死於謀殺。
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的人類學教授喬治•吉爾博士(Dr. George Gill)持懷疑態度,他覺得「派卓」很可能是一具死於無腦形出生缺陷(anencephaly)的嬰兒的乾屍。無腦形出生缺陷是一種致命的先天畸形。孕婦的葉酸不足會導致胚胎神經管發育不良,從而導致嬰兒顱骨穹窿以及其覆蓋的皮膚和腦全部或部分缺如,致使腦幹和小腦裸露,頭頂平坦,患兒眼珠突出,面部像青蛙。可是,吉爾博士這個說法解釋不了為甚麼「派卓」的X光片顯示出了只有成年人才有的骨骼特徵。由於初生嬰兒的顱骨骨化尚未完成,在顱頂的前後方各有一處未閉合的地方叫囟門(fontanelle)。囟門主要是軟骨構成的。在額骨與頂骨之間有一菱形膜性部叫前囟(亦稱額囟),頂骨與枕骨之間有一三角形的後囟(亦稱枕囟)。後囟出生後不久即封閉,前囟在出生後一年半至二年之間消失。而X光片顯示「派卓」在死前囟門已經關閉。「派卓」還有一口完整的牙齒,與人類不同的是它的犬齒顯得異常尖銳,而嬰兒一般是沒有牙的。
哈佛大學的人類學系證實了乾屍「派卓」是真的,而且有理由相信它死亡時的年齡大概在65歲左右。沒有人知道死亡的年代,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派卓」非常的古老。
有趣的是,在附近居住的印第安土著部落肖肖尼人(Shoshone)和克勞族人(Crow)都流傳著關於當地一個小人部落的傳說。肖肖尼人叫這些小人為尼麼爾瑞格人(Nimerigar),具有侵略性的他們會用帶毒的小弓箭攻擊肖肖尼人的祖先。每當小人部落中有人生病了,他們的習俗是將那人殺死,要麼砍頭,要麼用重物猛擊病人頭部!如果「派卓」真的是那史前小人部落的一員的話,那麼也就好解釋他那被打碎的顱骨了。
墨西哥小人種的發現
柏林大學的法蘭茲博士在調查墨西哥中部附近的洞窟時,挖掘出一些奇怪的東西。他最先發現地面有一個奇怪的圖案,便試著往地下挖。竟挖出了一些小小的生活用品,還有一些小小的裝飾品,看起來就像玩具一樣…… 挖到最後, 終於出現這些東西的主人,一個小人。這一具骸骨約12公分高,重要的是,這絕對不是一個小孩子的屍體,因為骨骼的樣子已經是成人。科學家研究,證實年代約在5000年前。
中國發現的小人種
據《求知世界》報17期-「兩個小黑人是何種生物?」一文中說:我家住在廣西灕江畔,離桂林不遠,記得40年代中期的一天中午,太陽高照。我端著飯碗邊吃邊玩,突然在屋後曬短褲的長凳上,看見從布下走出兩個「小黑人」,它們約一寸高(3.3cm),與人體比例相似。全身碳黑,似無穿衣,直立行走。它們走到凳子中央,朝我站著。我舉起筷子,它們一齊高舉雙手。陽光把它們小手指照得清清楚楚。我害怕得很,隨手拾起一塊石頭就朝它們扔去,然後立即跑回屋叫大人出來看,但兩個 「小黑人」已無影無蹤了。
美國紐約州的小人
據美國《命運》雜誌(FATE: True Reports of the Strange and Unknown)2004年5月刊報導,1942年8月的一天,在紐約州鄉下度假的朗•昆(Ron Quinn)與一不速之客不期而遇。雖事隔半個世紀,已入暮年的作者對這段童話般的往事依舊記憶猶新。
那年夏天,昆的父母帶著昆和哥哥與姨媽一家三個孩子驅車來到遠離城市的郊區避暑遊玩。昆的父親向朋友租了一個臨河的小木屋,他們準備在那裡住上幾個星期好好玩個痛快。
「我坐在可能離窗戶只有4英尺的地方。過了一會兒我聽到了很輕的敲窗的聲音,好似有人在用指甲敲擊玻璃。我順著聲音的方向瞧去,頓時嚇得動彈不得。外面窗台上站了一個只有12英寸左右高的裝束怪異的男人。」
看到這兒大家可能會說:「哦,不過是一個孩子的想像而已。」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那個小傢伙並不象書上和電影中刻畫的傳統上西方人認識的elf(小精靈),gnome(小矮人),或者 leprechaun(愛爾蘭傳說中指點寶藏的矮妖精)。我非常害怕,因為我知道我所看到的是不可能存在的。我把目光移到別處,希望這個幻象會消失。
敲擊聲再一次響起,我又一次望了過去。那個小東西正衝著我笑,同時向我揮著手。聲音是從他的手杖輕輕擊打窗子發出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能夠描述那個小人的每一個細節,因為他的模樣已經深深的印在我的記憶中了。他頭戴一頂古怪的深綠色的帽子,一把深灰色的絡腮鬍子覆蓋住了臉的下半部份。絲一般的捲髮從帽子底下一直拖到肩膀,並遮擋了他的耳朵。
小人的灰色短打顯得在上身部分特別緊,但是袖子非常寬大。他的褲子長度只過了膝蓋。一條黑色的皮帶圍著寬大的腰部但是卻沒有搭扣。深褐色的靴子看上去很軟,但是靴子的腳趾部分並不象畫畫中小矮人那樣尖尖的向後翹。
與一般人類相比較,小人看似50幾歲。他的大眼睛是最引人注目的特徵。小人的表情充滿了友誼和慈愛。
我坐在那兒看著那小人,驚愕不止。雖然當年我只是一個10歲的男孩兒,但是大人們都說從邏輯思維來說,我比自己的真實的年齡大著幾歲。我知道在我眼前的一切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理解那個年紀的孩子是充滿想像力的,有時可以看見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對於旅遊度假的激動心情,黑暗神秘的森林,還有幾天來的盡情玩耍,好像都有可能觸發類似的幻象。但是我看見的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講都是真實的,包括他身體做出的一舉一動,包括他被投射在窗台下的影子,所有該有的都有。
幾秒鐘後,小人作手勢讓我走近點。我從另一個窗子看見家人都在和小狗玩耍。我正想著打開窗戶喊大家都來看,但是不知怎的放棄了這個念頭。當我回頭再看那小傢伙時他又揮手讓我靠近點。這一次我照做了。我跪在窗子旁邊與這位不速之客只有一英尺左右的距離。
小人老是衝著我笑,上下打量著我,好像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的看過一個人。當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我感到害怕,而現在我對他卻是迷惑加友誼,摻著一點兒莫名的悲傷感。
我沒說話,只是靜靜的看著他。我伸出手來慢慢打開窗子,正當我伸手去觸摸小人時,小人向後跨了一步,左右搖著頭繼續從每個角度打量著我。
小人又笑了一下,隨即跳下窗台,輕輕的落在下面的草地上。他跳躍著過了草坪,短暫的停了一下回頭看了看,然後消失在樹影中。
我蹦跑著找到家人並告訴他們我看到的,大家只是笑話我。其實如果我從別人那裡聽到同樣的故事我也會這樣笑話他的。媽媽笑著告訴我說,你不是白日做夢就是想像力豐富。
那天以後大家天天把我的故事當作笑料。在走山路時有人會大喊:「看那!我看見一個小矮人跑過去了!」然後大家一起轟笑。
度假的最後一個星期我一直在尋找那個小人,但是卻再也沒看到。
父親是一個畫家,我也因此繼承了一點天分。於是我畫下了我見到的小人。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一直堅信我看到的一切是真實的。那麼我為甚麼這麼肯定呢?最有力的證據是小人在窗台下泥土中的腳印。當他向下跳的時候,一隻腳落在草地上,而另一隻腳卻落在了潮濕的泥土上,留下了一個完美的腳印。當然,家人都說是我為了讓他們相信而故意製作的。
雖然我所經歷的有可能並不存在,但是如果是那樣的話,為甚麼那短短的瞬間那樣深深的印在我的記憶中?我所經歷的一切要麼沒有發生,要麼發生了,沒有第三種可能。是幻想還是真實?是假還是真?還是讓我們聽一下哲人的一句名言吧:「天地之間,無奇不有。」
中國古籍中關於小人的記載
清朝《閱微草堂筆記》中的記載
中國清朝乾隆、嘉慶時期「位高望重」的學者、官至禮部尚書的紀曉嵐,在其所著《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有二則關於小人的記載。該書是綜述平生見聞而成。紀曉嵐曾以學問文章名重天下,曾主纂《四庫全書》,其記事具可信度。
第一則關於小人的記載編在該書卷三《灤陽消夏錄三》。書中描述了在烏魯木齊(今迪化縣),經常看到身高只有尺許的小人,男女老幼都有。每到紅榴樹開花時,這些小人便折下榴枝,編成小圈戴在頭上,成群結隊唱歌跳舞。他們的聲音細如鹿鳴,悠揚婉轉。
有的小人會偷偷走到朝廷駐軍的帳篷內偷竊食物,如不小心被抓到,就跪在地上哭泣。若把他們捆綁起來,就絕食而死。假如把他們放了,他們也不敢馬上跑開,先慢慢的走數尺遠,回過頭來看看。若有人追罵他們,馬上又跪在地上哭泣。否則便慢慢走遠,到了差不多追不上的距離時,就迅速遁入深山中。
清軍始終找不到這些小人的居處,也不知他們如何稱呼,因為小人喜歡戴紅榴,便稱之為「紅榴娃」。當時丘縣(今河南省輝縣)縣丞天錦,奉派巡視牧場,曾抓到一個小人,將他帶回去,仔細端詳,他們的鬍鬚和毛髮都和我們常人一樣。
另一則小人的記載編在該書卷十八《姑妄聽之四》,是清軍守將吉木薩描述的。吉木薩說他曾追山雉追到深山中,看到懸崖上好像有人,便越過山澗前往查看,在離地四五丈的地方,看到一個臉上和手足長滿寸許長黑毛的人,身著紫色的毛披風,與其對坐烤肉的是一位面貌姣麗、蒙古人樣打扮的女子,這位女子沒有穿鞋,身著綠色的毛披風。旁邊有四五位黑毛人在服侍,他們僅有小孩兒大小,身無寸縷,看到人就嬉笑,說的話既不是蒙古話,也不是其它的方言,如鳥叫,完全聽不懂。看此情形,他們並不象妖物,吉木薩就對他們行禮。忽然,從崖上扔下一物,一看是熟的騾肉半肘。就又行禮謝他們,二人皆搖手謂不用謝。那騾肉足供三四日食用。吉木薩後來與牧馬人一起重尋舊跡,卻找不到了。
清代筆記《夜雨秋燈錄》
清代筆記《夜雨秋燈錄》記載:廣東澳門島,有姓仇名端貿易商人,經常去各國做買賣。一日,遇颱風,幸避一島灣,風息後,船老大因力憊看船,仇端登島散步。仇見島中枯樹甚多,大可十圍,樹多孔,孔中有小人居之,人長僅七八寸,有老幼男婦,膚色如栗子皮。每人身上系小腰刀,弓矢等物,大小與人相稱。見仇端來看,齊聲說:「□渠三伊利!」仇端此時要出恭,便解褲蹲地上,後吸菸繼續觀看。忽聽人聲嘈雜,見枯樹最高處,有小城高可及膝,皆黑石砌就。城門大啟,小人約千餘,聯臂而出,搖旗一呼,各樹孔中皆有小人出迎,拱聽號令。其中有年輕者,面目端正,束髮紫金冠做小人總指揮;口喃喃不知做何語。旋聞眾應曰:「希利」,執堅擁來。仇端大驚,知為驅己,然藐其小,並不害怕。蹲如故。年輕者又喃喃多時,仇端不應,即揮戈與戰。小箭、小槍、小刀、小戈矛,鑽剌兩股頗痛。惡之,戲以手中煙筒擊年輕者。一擊,遂翻落雞背上斃矣。眾抬屍回,城堅閉。其餘皆竄入樹孔中。仇端也回船。
一個月左右,仇端回廣東,訪其知者,說是僬僥國人。問洋人,說小人一人不敢獨行,恐為海鵠銜去。該小人知禮儀,懂廉恥,靈性與生活習性與現代人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小而已。
宋代編的《太平廣記》
宋代編的《太平廣記》第四百八十卷和第四百八十二卷都記述了一些關於小人的故事,說明小人曾經在地球上生存過。現簡略介紹這些小人的傳說。
(一) 西北海鶴民國
西北海戌亥那地方,有個鶴民國,人身高三寸,但日行千裡,步履迅急如飛,卻常被海鶴吞食。
他們當中也有君子和小人。如果是君子,天性聰慧機變靈巧,每每因為防備海鶴這種禍患,而經常用木頭刻成自身的樣子,有時數量達到數百,把它們放置在荒郊野外的水邊上。海鶴以為是鶴民,就吞了下去,結果被木人卡死,海鶴就這樣上當千百次,以後見到了真鶴民也不敢吞食了。
鶴民大多數都在山澗溪岸的旁邊,鑿洞建築城池,有的三十步到五十步長就是一座城,象這樣的城不止千萬。春天和夏天的時候,鶴民就吃路上的草籽,秋天和冬天就吃草根。到了夏天就裸露著身體,遇到冬天就用小草編衣服穿,也懂得養生之法。
(二) 墮雨兒
魏時,在河間的王子充家,下雨的時候,有八九個小孩隨著雨落到院子裡,高只有五六寸左右。小孩們自己說,家在海的東南方,因遇到大風雨,被刮到這裡。跟他們談話,覺得他們頗有知識,所說的事情都象史書上所敘述的那樣。
其它古籍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一) 《山海經》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有小人國,名靖人。」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又寫道:「有小人,名曰菌人。」
《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周饒國在東,其為人短小,冠帶。」
(二)《搜神記》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搜神記》卷十二記載:「王莽建國四年,池陽有小人景,長一尺余,或乘車,或步行,操持萬物,大小各自相稱,三日乃止。」並同時記載有一種小人叫「慶忌」,寫道:「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馳。
(三)《列子》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從中州以東四十萬裡得憔僥國。人長一尺五寸。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四)《史記》和《法苑珠林》中關於小人的記載
《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括地誌云:「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衛助之,即焦僥國,其人穴居也。」
《法苑珠林》一書,廣羅眾多的佛教經論和外典俗書,向來被視為佛教百科全書。《法苑珠林》卷八引外國圖云:「焦僥國人長尺六寸,迎風則偃,背風則伏,眉目具足,但野宿。
(五)《山海經海經新釋卷一》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山海經海經新釋卷一》記載「齊桓公獵,得一鳴鵠,宰之,嗉中得一人,長三寸三分,著白圭之袍」。
(六)《南村輟耕錄》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南村輟耕錄》是元朝的陶宗儀所寫。其第十四卷中說:當時有個人在賣小人人臘(乾屍),他(陶宗儀)借來一瞧,見那小人身長只有六寸多一點,但一切特徵跟人無異,連小便都有。相傳這小人是幾年前外國貢獻的。這種小人,《漢武故事》也說過:以前東郡有人送過一個七寸短人,還名叫「巨靈」。
(七)《新齊諧》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新齊諧》是袁枚(1716-1798)所寫,又名《子不語》。袁枚是清代詩人,乾隆進士,曾任江寧、溧水等地知縣,政績卓著。
《新齊諧》第九卷記載道「乾隆四年,山西蒲州修城,掘河灘土,得一棺,方扁如箱。啟之,中有九槅,一槅藏二人,各長尺許,老幼男婦如生,不知何怪。」
《子不語》夏太史說三事一則中載:高郵夏禮谷先生督學湖南,舟過洞庭。值大風浪,諸船數千,泊舟未歲。夏性急,欲趕到任日期,命舵工逆風而行,諸船隨之楊帆。至湖心,風愈大,天地昏黑,白浪如山。見水面二短人,長尺許,面目微黑,掠舟指擼,似巡邏者。諸船中人俱見之。風定日出,漸隱去也。
(八) 《別國洞冥記》中長三寸的勒畢國人
漢朝郭憲的《別國洞冥記》中載: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常群飛往日下自曝,身熱乃歸,飲丹露為漿,丹露者,日初出有露計如珠也。郭憲記述勒畢國人文字較少,但仍略窺一斑。
這麼多中國古籍裡都有關於小人的記載,足以證實小人曾在地球上生存。這些小人現在沒有了,可能是因為他們只有幾寸高不適合地球上的生存環境而被逐漸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