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達的蘇東坡:「大江東去」的英雄氣魄與「何似在人間」的無奈

纖纖


【正見網2025年08月14日】

蘇東坡是宋詞大家,也是宋詞的中流砥柱。論大氣磅礴,唐有李白,宋有東坡,然二人各有千秋。李白詩風飄逸,故被尊為「詩仙」;東坡之詞多看淡人生,呈現一種豁達的胸懷。

蘇東坡的詞很多,論大氣磅礴的,當屬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詩人笑談千古,見三國英雄雖一時稱霸,終歸物是人非。江山猶在,人事已非。這是詩人對人生的思考與追問:人一生求名逐利,最終所得幾何?用今天的話說,詩人是在反思人生。

而詩人也同樣有著對美好的嚮往。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即是例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詩人嚮往天宮的美好,為何還要來一句「何似在人間」?大概這就是一種得不到的無奈吧。民間亦有傳說,稱其前世為僧,因犯色戒而轉生成蘇東坡,故其心中仍存有對天宮的嚮往,也就不難理解。

詩人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他自己又何嘗不知人世無常、轉瞬即逝?正因如此,才彌足珍惜這份「長久」的願望。這或許正是當時一種矛盾而溫厚的心境。

然而,更能顯出詩人醒悟之處的,還是這首《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生在人世間,如在迷中,如盲人摸象,看不到全貌;或見為嶺,或見為峰。為何如此?因為身在其間,易受境所蔽,自難見真相。

或許,唯有真正跳脫所處之境,才能由此而真正醒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