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裡的詩詞人生:一顆童心看世界,一顆禪心看人生

纖纖


【正見網2025年07月13日】

唐朝是詩的時代,宋朝是詞的時代。但有一位宋代詩人,卻靠寫詩闖出了自己的天地,他就是楊萬裡。雖然他也寫詞,但最出名的,還是他的詩。

楊萬裡的詩風別具一格,尤其富有童趣。他總能用一顆孩子般純真的心去觀察世界、描寫生活。他的詩,不僅有畫面感,更有溫度。如果把他的詩放到唐朝,也一定能在群星中燦爛發光。或許我們會說:這位詩人,是不是「生錯朝代」了呢?

小時候看世界,和長大以後真的不一樣。小時候覺得街道寬、房子高,一切都新鮮。可當我們長大再回頭看,曾經覺得寬闊的大街,其實不過是一條小巷。楊萬裡正是保留了那顆童心,所以他的詩也顯得特別可愛、特別靈動。

他的《小池》就是代表作之一: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在大人眼裡,這可能就是一口水塘、一株荷花、一隻蜻蜓。但在楊萬裡眼中,這是一個充滿靈氣的生命場景。他捕捉到了小荷剛剛冒出水面的那一刻,也看見蜻蜓輕輕停在上頭的一剎那,生動又有情趣。那種「剛剛好」的美,只在細心的人眼裡才看得到。

還有他的《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詩人早已過了奔跑玩耍的年紀,但看到孩子追著蝴蝶在田間穿梭,他的心也仿佛回到了童年。他沒有打擾孩子們的快樂,只是在一旁靜靜欣賞,寫下這幅自然流暢的畫面。這種「看似簡單」的描寫,其實藏著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楊萬裡不僅寫得出童趣,也寫得出智慧。他的詩裡,也有禪意和深思。

比如這首《曉行望雲山》: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他清晨看山,發現天色未亮時,群山似乎都在變動,只有一座山峰一直沒變。於是他悟出一個道理:真正不動的,才是真的。在人生中,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很多東西可能只是表面,想要看清本質,需要時間、需要靜心。這就像人心,「日久見人心」,慢慢觀察,才能知道真假。

除了童心和禪意,楊萬裡還有一份放得下的豁達。他在《月子彎彎照九州》一詩中寫道: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處且休休。

這首詩後來被人譜成了歌,很多人都聽過。他說,明月照著天下,有人高興有人憂愁,但那些憂愁,其實不是月亮惹的禍,是人心放不下。人生在世,起起落落是常態,今天的富貴也許明天就沒了。看多了、經歷多了,反而更容易明白:該放下的就放下。

楊萬裡的詩告訴我們,人生可以像孩子一樣去看世界,用一雙清澈的眼睛發現美好;也可以像智者一樣去理解世界,懂得珍惜和放下。他既熱愛生活,又不執著於生活;既細膩敏感,又心中豁達。

在今天這個快節奏、壓力大的社會裡,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學他那種心態?追求名利、爭個高低,最後又能得什麼呢?當法輪大法讓世人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時,有些人卻還執著於眼前的名和利、不願放下心中的恩恩怨怨,豈不可惜?

讀楊萬裡的詩,不只是讀一位古代詩人的感受,更是在提醒我們:人生最美的,往往是那顆童心未泯、放得下、看得開的心。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