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3年01月02日】
從前有一家人,在一個雨天來了客人。主人不想讓客人住下,就寫了一張條子給客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客人讀了條子後,就心安理得的住在主人家,一點都沒有要走的意思。主人很奇怪,就忍不住問客人:「你沒看到我給你的條子嗎?」「看到了,看到了。」「那你為什麼不走?」「那不正是你心腸好嗎?」「你,……?」客人拿起條子,朗聲念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然後說,「我還沒問呢,你就先把答案給我了。」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寫起字來一個接一個地沒有間隙,因此讀一篇文章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斷句」(找出從哪裡到哪裡是一句話)。韓愈在《師說》裡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其中的「句讀」(「讀」字在這裡讀「逗」的音)就是「斷句」和「句子內部的停頓」(包括「逗號」和不用符號的字詞間的短暫停頓)。句讀弄錯了,就會產生誤解。「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句中的「讀」法不同意義就全反了。古代有些文獻被後人給出完全不同的解釋,造成不少混亂,就是因為後人在句讀上產生了分歧。
詩詞的「句」法已經是固定的(我們這裡只考慮五、七言詩和詞牌固定的詞),因此我們只說「讀」法。漢語詞彙很特別,一個音就是一個詞,雙音節詞都是由單音節詞組合而成的,因此詩詞的「讀」法都是由「一字讀」和「二字讀」組合而成的:不管是字數整齊的詩句還是長短參差的詞句,都可分解為「一字讀」和「二字讀」的各種組合形式,而且「二字讀」的重音總是落在第一個字上,這樣就定下了一首詩或者詞的「節拍」和「節奏」。
為了方便,我們用黑體字表示重讀字,其它表示輕讀字,用小橫線「-」表示字詞間的停頓;初學讀詩時可把重讀和停頓讀得誇張一點,這樣易於培養對詩詞節拍和節奏的逐漸敏感。請用慢速讀下面的詩,儘量突出輕、重讀的區別,字間停頓也適當加長。
登鸛雀樓(王之渙):
讀法: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裡每一句的讀法可以表示為:2-2-1,其中2表示「二字讀」,1表示「一字讀」。但五、七言詩的最後三個字並不總是2-1的排列,有些可能是1-2的排法,比如:
相思(王維):
讀法: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四句詩的讀法都是2-1-2。
有些詩句按意義就只有一種讀法,比如「紅豆生南國」,應讀為2-1-2,如果按2-2-1讀成「紅豆--生南--國」就不好,因為「生南」不是一個有意義的雙音詞。但有些詩句兩種讀法都有意義,比如「黃河入海流」,究竟該怎麼讀,就要看全詩的環境來定。七言詩的讀法只是在五言的前面加上一個二字讀就行了。總起來說,五言和七言詩的詩句讀法不外乎下面四種,它們的組合就構成了所有五、七言詩的節拍和節奏:
五言詩讀法:2-2-1 或者 2-1-2
七言詩讀法:2-2-2-1 或者 2-2-1-2
在寫詩的過程中,作者會(有意或無意地)反覆使用句讀的概念和方法。用得好,可以增加詩歌的音樂感、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清脆流暢。為了鞏固句讀的概念和方法,我們在下面舉些例子,有興趣的讀者可根據例子試作一些煉習。
例1. 用改變句讀的方法,把下面的絕句詩改為一首「長短句」(字數不等的雜言詩)。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改作長短句:
朝辭白帝, 彩雲間千裡, 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 啼不住輕舟, 已過萬重山。 |
註:改後句子字數對稱,但原詩內涵基本保留。
例2. 用同樣方法改下面的絕句詩。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改作長短句:
清明時節, 雨紛紛路上, 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 何處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
註:改後句子字數對稱,但原詩內涵大變:原詩說牧童幫行人找酒家,長短句說酒家幫行人找牧童。
上面兩例的改作,都是在嚴格保留原詩的詞、句次序下進行的。如果允許改變句與句、詞與詞之間的次序,所得結果就會花樣繁多,而詩人的工作就是要從這千姿百態的豐富圖畫中選出一幅自己最喜歡的來獻給讀者。
練習:按照例子中的方法改作下面的兩首唐詩,其參考答案將登在下一講的篇末。注意,改出來的長短句不一定都是字數很對稱的。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