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0年07月17日】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露天煤礦
據大陸媒體7月18日報導,7月本應是水草豐美的季節,但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看到,絕大部分草場牧草長勢不良,有的甚至還處於草場返青時的狀態。滿達拉圖嘎查(村)牧民斯日古楞說:“這些年草場退化嚴重,即便正常年景,和30年前相比,牧草的高度、密度也大不如前了!”
經過近10年不懈的治理,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大為好轉,但與上世紀70年代初比,沒治理過的草原產草量只有以前的一半;而經過治理的草原,產草量也只達到了以前的3/4。
過度放牧 生態惡化
每頭只牲畜的平均草場占有面積從170畝左右降至14.6畝。歷史上的蘇尼特草原曾經水草豐美,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常年乾旱少雨,加之超量飼養、過度放牧,沙化日益嚴重,草原生態逐步惡化。
據統計,蘇尼特左旗1999年牲畜達到198萬頭(只),是解放初期的10倍。與1949年相比,錫林郭勒盟1999年牧區人口增加了3倍,牲畜頭數增加了10倍;每頭只牲畜平均草場占有面積由170畝左右降至14.6畝。錫林郭勒盟的大部分地區,正常年景牧草基本被“啃光剃淨”。
許多人不明白,千百年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為何近年會出現過度放牧呢?
造成草原生態惡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自然因素的影響。乾旱少雨、鼠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發,導致草原生態不斷惡化。二是人為因素影響。超載過牧、過度利用草原以及濫開濫墾濫挖等現象屢禁不止。三是草原投入嚴重不足。經測算,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各級財政投資草原建設的資金每畝不到2分錢。
礦產開採 致命誘惑
內蒙古草原遍地是“寶”,蘊藏著豐富的煤炭、銅鐵、石油、天然氣以及稀土等礦藏。在工業需求與豐厚利益的驅動下,內蒙古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礦產開採和冶煉基地。
位於呼倫貝爾草原腹地的伊敏河露天煤礦是我國目前正在開發的大型露天煤礦之一。據專家介紹,僅規劃開採的一、二露天礦占地4.95萬畝,每年鮮草產量減少近萬噸。如按礦區總體規劃,占用草場20多萬畝,牧草將減產4萬噸。據調查,一露天採掘坑附近畝產鮮草由200多斤減至170多斤。
露天開採破壞的不僅是草原植被,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地下水資源。近年來,呼倫貝爾7大河流全部出現斷流。
此外,草場土地徵用後,原來放牧的牲畜將轉移到周圍草場,加重周圍草場載畜負荷量,加劇草場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