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柏鄉出土6000年前的樂器「陶塤」

【正見新聞網2010年09月09日】

據大陸媒體9月9日報導,中國國家文物局網站報導,近日,河北省邢台市文物部門對位於柏鄉縣小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在一灰坑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陶塤。該陶塤為泥質紅陶,手制,刺蝟狀,空腹腔,平底。頂部左右各有一個不規則形音孔,腹部正面有一吹孔,器身有8 組指甲紋裝飾。器身高8厘米,最大直徑7厘米,音孔最長直徑約為0.5厘米,吹孔直徑為2厘米。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它的起源與先民的生活與生產活動有關,可能是先民們為誘捕獵物而模仿鳥獸叫聲製作而成。古代有一些與塤相關的成語,如伯塤仲篪、如塤如篪等,說的是用陶土做成的樂器塤和用竹子做成的樂器篪配合演奏,聲音和諧動聽,用來稱讚兄弟和睦。

考古研究證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就已出現了塤,只不過樣子非常原始。如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一個吹孔。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兩件陶塤,其中一件只有一個吹孔,另一件分別有一吹孔和一音孔。隨著社會的發展,先民在塤體上逐漸增加了音孔的數量,發展成為可以吹奏曲調的樂器。小裡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這件陶塤形制獨特,其吹孔位於腹部,而一般出土的陶塤的吹孔多在頂部;其肩部的兩個音孔可能具有多重功能,既可作為音孔調解音調,又可用於穿繩懸掛或攜帶,還可當做刺蝟的眼睛。

該陶塤為研究我國音樂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證據。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