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0年11月03日】
據大陸媒體11月3日報導,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氣候學的“蝴蝶效應”理論。而如今,科學家已發現了這一連鎖理論的現實版:在常年積雪、海拔6000米之上的珠穆朗瑪峰上,竟能檢測出DDT、六六六等20年前就被禁用的農藥。
在日前舉行的 “地球第三極珠峰大行動”中,那裡脆弱的生態環境,高原敏感地帶令人沉痛的當下——黑雪、高原洪水……中科院珠峰站副站長憂心地說:當地人對珠峰的影響畢竟有限,氣候是全球性的,大氣帶來的污染任何人都無法控制。
雪線上升:不超6300米看不到積雪
此時已入深秋,公路盤旋而上,儘管GPS導航儀上的海拔數值已顯示為4500米,然而身邊的高山,無一有雪覆蓋。“現在珠峰地區不到海拔6300米以上,基本上遇不到常年積雪。副站長說。
“根據研究,隨著氣溫升高,我國西部冰川均呈現退縮狀態,在過去40年中,面積縮小了3790km2,減少的冰川儲量相當於冰川厚度每年平均減薄0.2m。冰川退縮很快,尤其以祁連山和珠峰北坡為甚。”。
據 1999年出版的《喜馬拉雅山冰川資源圖》統計,中國境內的喜馬拉雅山系共有冰川6472條,冰川面積8418平方公裡,冰儲量712立方千米,分別占整個喜馬拉雅山系冰川總量的 35.83%、23.98%和19.07%。但在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卻發現,這片冰川正在發生加速性的退縮。以納木那尼冰川為例,其冰川末端在1976 年-2006年間,平均退縮速度為每年5米左右,而在2004年-2006年這段時間裡,後退速度更是達到了每年7.8米。
雪線上升,意味著的遠不只是景觀逐漸消失那麼簡單,它更是對當地乃至全世界的影響。“近百年來冰川普遍退縮,所帶來的是逐漸增加的高原突發洪水以及冰川泥石流的危險。”中科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一位專家表示,而從長遠來看,冰川變化還會對地區的工業、農業產生影響,因為在最初的幾十年裡,冰川地區的徑流量也許會增加,但之後就會普遍減少,甚至國際河流水資源的短缺或利用糾紛還有可能引發地區衝突。
冰川的消融如今已威脅到當地農民的生計。在西藏,青稞是主要的農作物之一,但人們只有到了4月中下旬冰川、積雪融化後才能獲得灌溉的用水,一旦冰川消失,這種以冰川和積雪融化灌溉系統為基礎的種植業也就難以為繼。
污染侵襲:雪裡有20年前禁用農藥
“人跡罕至,加上海拔高度的因素,這裡受外界人類活動直接影響的可能性較小,因此這裡能代表地球上大氣環境的‘本底狀況’。”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每隔幾個月就過來工作一段時間。他所負責的工作既簡單又重要,就是在高原上安裝一些捕捉大氣污染物儀器,並定期下載記錄數據。與此同時,在冰川上採集雪樣或鑽取冰芯。
研究員說,冰芯含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高解析度氣候和環境信息,可以得知這一地區的環境變化,比如通過冰芯中的孢子數量,可以得知這一地區當年的植被、溫度和濕度狀況。另外,冰芯還會將歷史上飄過珠峰地區的空氣原封不動地保存在裡面。
“比如,這些年來新鮮的降雪中含鉛量大大降低,這很可能反映了近30年來世界廣泛使用無鉛汽油的緣故。當然,還有不好的現象,比如在其他一些冰芯和珠峰表層雪中,科學家還檢出了六氯苯、DDT、六六六和有機氯農藥等有機污染物,你要知道,這些農藥早在20年前就被禁用了。”在這幾年的檢驗中,依然還有這些物質。
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珠峰地區的黑碳含量也保持著較高的程度。所謂黑碳,指人為排放的、燃燒不純物質所產生的如菸灰和粉塵等顆粒,而在珠峰這塊與都市相去甚遠的地區,仍能發現這種污染物質。有科學家認為,珠峰地區1990 年至1991年期間的黑碳之所以增多,甚至與海灣戰爭有關,期間,中東油井燃燒釋放的污染物通過西風帶傳送到珠峰地區,從而造成該地區大氣受到嚴重污染,甚至出現了“黑雪”。
沙化嚴重:青藏高原或成全球沙源
和藏在冰芯裡的“人類污垢”一樣,另一個讓科學家感到擔心的就是青藏高原這片地區正向未來的“地球沙塵源”方向發展。“降水不規律,同時土地沙化嚴重,這些都可能成為‘禍根’。”研究員表示,青藏高原處於對流層中上部,大氣活動劇烈頻繁,為沙塵進入大氣並進行遠距離傳輸提供了足夠的動力。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動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為沙塵天氣的發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如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黃河、長江源地區都有大片活動沙丘。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積也在劇增。
通過對上百個氣象台站的沙塵記錄統計,科學家們發現,我國沙塵暴的主要發生區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 沙塵暴發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並隨時間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相對於其他沙塵暴發生區,高原更容易將沙塵等細粒粉塵物質揚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風急流正是亞洲粉塵遠程傳輸的主要動力,甚至可以將沙塵傳往遙遠的北太平洋地區。
這一理論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此前確有科學家推測,通過對比我國沙塵暴和日韓黃沙天氣的月際分布,日韓兩國冬季的黃沙大部分應該來源於青藏高原。“當然,青藏高原地區的土地沙化並非完全由當地人造成,其他國家地區的人類活動也會加速這一沙化進程,但無論如何,這些不計後果的行為最後會成為全人類的負擔。”中科院的專家們擔心,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青藏高原可能會成為今後全球重要的沙源地之一。
大氣環流帶來的污染物遠遠超過當地人們活動對珠峰的影響
雪線退縮、土壤沙化以及因氣候惡化而趨於消亡的高原生物,讓人們意識到保護珠峰這一敏感地區的重要性。
在日喀則地區,剛走過“定日界”的牌子,就可看到一座巨大的牌坊橫跨318國道,這便是1988年留下的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區標識,其告訴人們,前方屬於自然保護區,請注意保護環境。
“可是,就算保護區能管住遊客的手腳,它能管住大氣的流動嗎? ”專家認為,氣候是全球性的,大氣是流動的,這決定了保護珠峰的環境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這如同為甚麼要召開全球氣候變化峰會一樣。
根據已有科研成果表明,大氣中的污染物可以通過沉降進入陸表生態系統,進而威脅其中的生物。以最近關於青藏高原中、南部魚體的化學分析為例,結果更令人震驚:清澈湖水生長的魚竟然含有完全來自人類活動排放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
“這些證據都直接或間接的說明其他地區排放的污染物已經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入侵青藏高原並留下印跡。 ”研究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