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三字經 》是中國民眾的願望

【正見新聞網2011年01月22日】

不久前,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中小學下發通知,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要慎重,“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三字經》《弟子規》《神童詩》等內容”。象“昔孟母,擇鄰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等句子均被刪除。

山東的這一信息出來後,四川成都馬上有反映,說他們早噎將其“糟粕”除去,留下的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髓。如將“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君則敬,臣則忠”都刪去了。

我們也都看到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在百家論壇上講《三字經》,達到了很高的收視率。錢教授說是由於多方的配合支持得到的成果。其實,最根本的是它反映了中華民族沒有忘記自己的傳統。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有不可磨滅的生命力。民眾渴望恢復傳統的道德。

從這些信息,我們也可以看出兩個問題。 其一,重新拾起傳統文化這個熱潮勢不可擋。第二,中共當局又唱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老調子。

錢文忠教授說過,現在,記得《三字經》頭八句的人都不多。那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怎麼丟失的呢?

今天我們請來了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史的夏語冰教授和山東大學孫文廣教授來和我們談談這個問題。

兩位教授好, 夏教授您好,請您先給我們的聽眾講一下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丟失的。

夏語冰教授: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怎沒樣破壞掉的,記得我爺爺這一輩學子都是在私塾讀書。我爺爺就是私塾教書先生。我小時候常常看到爺爺搖頭晃腦的背誦孔子《論語》《孟子》這些經典。我父親這一輩還在學古文。但是,中華民國建立之後,出現許多現代化的學校就不再系統講古代的經典文了。但是,也沒有規定說學什麼學。只有到到中共建政之後,才出現一個特別特殊的時期,將傳統文化統統披倒。後來因為進行漢字改革,繁體字都改成簡體字。這樣一來,年輕的學子就不可能看古書了。

我是學歷史的,中共當時對對歷史提出一個政策,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的歷史就變成一個階級鬥爭史。以農民起義為綱。對傳統的文化,儒、佛、道都作為糟粕批判了。《三字經》是以儒家思想指導下編寫出來的。當然,都在拋棄之列。所以,如果問問5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很少有人能夠背出《三字經》的。

主持人:孫教授您好,那麼您對中共的教育是如何看的那。

孫文廣教授:它(中共的教育)經過反右派,經過文化大革命後,就完全變了。後來有些小調整,他不敢把49年的教材拿出來跟大家對比,現在有的人講得很好你去掉了?!因為過去中共當局採取極端的思想教育,用階級鬥爭,用共產理論灌輸給學生。過去有個提法:“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是為政治服務,這個教育是為是共產黨服務。

主持人:是的,中共提出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你們如何看中共的這個政策?比如說象山東教育局刪去“昔孟母,擇鄰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這樣的句子,認為這些是糟粕。

孫文廣教授:我覺得孟母三遷思想是好的。改變不改變環境是另外一個問題,有的人多接觸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環境對他增長知識,在大的框架下,也不見得是壞事,但是在極權制度下,那就不一樣了,長期在這個制度下薰陶感染下,當然會使一些人被邪惡的東西影響,多數人在大的染缸裡受到影響。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個並不錯的,我們傳授知識、文化,主要是靠書本,這句話有什麼錯呢?古代的東西“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句子,鼓勵人們多去看各種各樣的書,接受人類留下來的真正財富。中國當局所以把三字經或弟子規裡(刪除文句),他自認為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他想維護過去這種灌輸的方式,單一灌輸共產意識型態、階級鬥爭的心態。

主持人:那夏教授,您是怎麼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夏語冰:我覺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現在提出來討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就是要有個標準來衡量嗎,中共是以馬列主義為標準來衡量的。馬列主義講階級鬥爭。所以一切符合階級鬥爭的它都歸之為精華,一切違背馬列主義的它都歸之為糟粕,所以在那個時候,中共把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文學名著,除《水滸傳》符合農民鬥爭史以外,其他都屬於糟粕。

《三字經》那,現在還有人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屬於糟粕。表現出來這個人那受黨文化的毒很深。其實,傳統文化的基本的東西是道德內涵,末節才是一些是娛樂作用,所以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神魔不對呢,他講的內容就是,君要有君的責任、要有君的道德規範,臣要有臣的道德規範,做父親的在家庭裡面你要有父親的責任、你要有你的道德規範,你要養育你的孩子,那做子女的,你就要孝敬你的父母,個有個的責任,這個講的是普世的價值。所以現在要是把這個認為是糟粕的話,完全是中了黨文化的毒。

現在中共也講傳統文化,它講的傳統文化其實是細枝末節的一些表面的,同時以這些表面的東西裝潢傳統文化恰恰是進一步的破壞傳統文化。舉個例子講,現在中共也修了許多寺廟,可是寺廟現在當成旅遊景點,以掙錢為目標,把修行場地,變成掙錢場地,所以你說它是對傳統文化承傳還事破壞,不是很明顯嗎。

比如說在河北邯鄲市,有一個呂祖廟,當時有個盧生在那裡遇到呂洞賓,呂洞賓就給他講了一些修道的東西,他接受不了,可是他做了一個夢。醒來後就悟到了,跟著呂洞賓去修道了。這個夢就叫“黃粱夢 ”,所以這個“黃粱夢”的內涵就是說他覺醒了,他走上了修道的路了,可是現在旅遊景點宣傳 “黃粱夢”就是“美夢一場空”,這個解釋很可笑,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就說明到現在為止中國大陸受黨文化毒害非常的深。

所以,要分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踢除黨文化,踢除馬列主義。

主持人:好的,現在我們也來聽一下,採訪到的一位大學畢業的聶女士她的看法。聶女士認為,傳統文化的主幹是儒佛道。儒佛道都是屬於信仰、修煉的內容。中共根本不可能接受。

聶女士說:【錄音】反正我是覺得他不注重古人的,他不注重品德教育,他是要教育人聽他共產黨的話。我讀書的時候,整個古文都不准學了。

主持人:台灣的王財貴教授對中國大陸這場爭論也表示關切,王財貴教授是台灣讀經運動的發起人。台灣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牟宗三先生入室弟子,華山書院院長,美國科技教育協會研究員。

王財貴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現在道德下滑,很需要傳統文化的教育。
【錄音】:如果現在整個教育的價值很正確的話,現在大家也不會對整個社會憂心如焚了,說讀了這幾句糟粕就會使整個社會人心敗壞,人心的好壞不在幾句話,而在有沒有文化的教養,現在國學進校園想要恢復只是文化的教養,只是恢復得不光明、不正當,你要恢復得光明、正當,就要用正的經典,現在都用小經典或假經典,要來挑三撿四,第一個不要用假經典,第二個也不會這樣挑,雖然是假經典,但是大體上,他大抵勸人為善,和諧社會。

王財貴教授建議人們應當試圖去了解古人的心意
【錄音】:所以古代的書或許是舊的某些事情,或某些觀點來顯示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永恆的道理,這些事不是永恆的事,不過他某些觀點不是永恆的,但他所要表達的會是趨向於永恆,趨向於真理,我們會讀書的人就是從這些本來不是永恆的事,本來是一件特殊的事,讀書就是要知道、做這些書的心意、心態,他的傾向。這是古人的想法,我們了解古人的想法,讀書讀多了,一個有正義感的人,一個真正知道讀書目的的人,當然他自己會判斷,為什麼要把我們孩子關在溫室裡面呢?

王教授並質疑山東省教育廳下發的《山東省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施綱要》中提到:“要認真按照中央和我省關於組織開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有關精神,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王教授還解釋了古人所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意思。
【錄音】:我們讀書不是一句一句讀的,然後渲染,然後把其他的東西抹滅掉,甚至古人還教我們說要“取精華,去其糟粕”。什麼叫“取精華,去其糟粕”?你讀書的時候,不是這句話不好把他劃掉,不是這樣的,是讀書以後,整個人的生命當中,來用這本書,書是歸我們所用的。古人甚至說,當你發現這書有一句好話的時候,這本書就噎對人有意思,所以讀書要讀他的好處,不是專門讀他的壞處。只有糟粕的人看到書的糟粕,講經典的人就看到書的經典,精華的人就看到書的精華。所以我對這種作法不是很贊同的,這不是讀書之道,也不是教育之道。

主持人:好的,今天關於刪節《三字經》的評論,我們就先談到這裡,謝謝兩位教授。

(希望之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