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1年04月17日】
據大陸媒體4月15日報導,氣候變暖導致中國部分地區的氣溫、降水、日照等主要氣候因素髮生改變,直接影響國家的農業生產。有關學者表示,根據研究和監測結果,近三十年來中國的糧食產區因氣候變化而發生了改變,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產區也出現結構性變化。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氣候變暖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的項目負責人、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管理博士表示,近三十年來,北方降水有所增多、南方降水則出現減少;另外,水稻、小麥、玉米主產區的氣溫均呈現上升趨勢,而日照時數均有所減少。
溫度上升、降水帶北移使得水稻的生產區出現調整,歷史上很少種水稻的北方地區可以種植水稻,比如被稱為“北大倉”的東北平原如今成為優質大米的產地。
“從北大荒到北大倉,降雨的增多、溫度的升高是其中的重要條件。”王丹說,1979年黑龍江的稻穀產量不到100萬噸,到2007年增至1500萬噸,而自古被譽為魚米之鄉的浙江地區,稻穀產量則從1979年的1300萬噸降至2007年的600餘萬噸。
農業管理博士表示,儘管浙江稻穀產量降低不全是氣候變化影響的結果,但是升溫和降水增多不利於浙江的水稻生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稻生產。
歷史上,中國的糧食產區布局一般以秦嶺——淮河線為界,南水稻、北小麥。在乾旱、低溫的偏北地區、南方一些丘陵地區,則有玉米的種植區。
農業管理博士說,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還將持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影響將更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