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氣候變化或將改變地球板塊運動模式

【正見新聞網2011年04月18日】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8日報導,如果聽到有人說全球變暖可能引發地震,是不是會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是最近科學家的研究顯示,這樣的說法或許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最近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的氣候轉變有可能會導致地球板塊運動變化。

通過和德國和法國的科研人員合作,他們成功建立起一個模型,將過去1000萬年間印度板塊運動和印度洋季風的增強聯繫起來。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加姆皮羅•埃法達諾(Giampiero Iaffaldano)博士說:季風帶來的降雨量逐年上升,這使印度板塊的運動也隨之逐年加快。科學家們將數據輸入計算機,用以得出在過去1000萬年內季風是如何對喜馬拉雅山東部進行侵蝕的。

計算的結果顯示喜馬拉雅山東部被侵蝕的岩石量非常驚人,它導致的質量改變足以解釋印度板塊發生的逆時針旋轉運動,這種改變的幅度甚至可以達到每年1厘米。

埃法達諾博士說:“這項發現的意義在於它首次確認,長期的氣候變化具有對板塊運動施加影響的能力。我們知道很多地質現象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如大陸的漂移,大洋的閉合,以及山脈的形成。這些地質現象在長期尺度上可以對氣候產生深遠的影響。”

他說:“但現在,我們找到了相反的規律:長期尺度上的氣候改變同樣會對地質作用產生影響。在數百萬年的時間尺度下,氣候改變甚至能通過負反饋機制改變板塊運動的模式。”

現在,科學家們希望此項研究提出的新觀點將有助於預測像此次東日本大地震那樣的大規模地震活動事件。

埃法達諾博士說:“當板塊邊界之間存在的應力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便會引發地震。而為了更好的理解地震的誘發因素,你必須儘可能全面的了解所有相關的應力元素。而我們的研究顯示,長期的氣候改變可能也屬於與此有關的應力因素之一,而我們在之前的工作中是沒有考慮到的。”

他說:“這樣的新進展將有助於對地殼的運動歷史進行分析。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了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板塊的運動,並找出在那些區域更容易發生大地震。而為了做到這一點,看起來我們還必須將在過去數百萬年間的氣候變化因素考慮在內。”

本周早些時候,科學家們宣稱,由於兩個板塊相互靠近,歐洲正在逐漸潛入非洲大陸之下,地中海將逐漸消失。地質學家表示,如果兩個板塊之間的運動突然出現了減速或停止,那麼很可能就意味著這種運動即將改變方向。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