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極寒天氣揭穿西方「全球氣候變暖」謊言

【正見新聞網2012年02月10日】

據媒體2月10日報導,北半球近日出現極寒天氣,歐洲地區已有超過400人因嚴寒天氣死亡。在亞洲,日本今冬大雪迄今已至少奪去83人的生命;中國北方多地近日亦持續出現嚴寒天氣。郎咸平在《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中就提出疑問,極度的寒冷開始讓人們懷疑,全球真的變暖了嗎?所謂全球變暖的說法到底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曾經拍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影片叫做《不願面對的真相》,你們看到裡面最驚人的畫面了嗎?一隻北極熊,站在一個快融化的冰塊上面,無奈地看著遙遠的東方,似乎在向世人控訴我們中國人排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從而造成氣候變暖,它都快淹死了。因此,美國政府把北極熊列為瀕危的動物。我想告訴各位讀者,實在不好意思,我不信,因此我們開始翻查證據,結果發現阿拉斯加州的州長佩林,就是共和黨的前副總統候選人,最近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意思。她控告美國聯邦政府將北極熊列為瀕危的動物,因為她說事實上,阿拉斯加的北極熊數量最近增加了一倍以上。

戈爾拍的片子顯然和事實不符合,那麼他怎麼得出這麼驚人的結論的呢?其實他的論證是基於重要而且權威的——包括北極古氣候學家克拉克教授所做的—— “冰芯實驗”。什麼叫冰芯?就是科學家拿一個鐵管,在南極海底把這個管打下去,打下去幾百米深,然後把土壤挖起來,鐵管裡面的土壤就是這幾百萬年來的土壤。然後,科學家把所有的不同年代的泥土裡面的二氧化碳和氣溫全部抽出來並進行測量,總共有24萬年的數據,就做成了一幅圖。戈爾就是根據這幅圖,得出了他的結論。

那麼請各位注意一下。圖中二氧化碳上升了,氣溫也上升了,而且二氧化碳下降了,氣溫也下降了。你突然發現,戈爾是對的,因為當你沒有受過嚴格的統計訓練的時候,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兩條線的走勢是相同的。因此這二十幾萬年來,真正驅動氣溫的就是二氧化碳。戈爾就憑這一幅圖和他的那個片子,騙到了諾貝爾和平獎。看起來很有道理是吧?但是我們就用戈爾的數據來駁斥戈爾。我用非常簡單的話語指出問題的所在。原來圖中,是氣溫先上升,帶動二氧化碳上升,等到氣溫下降的800年之後,二氧化碳才開始下降,因此是氣溫帶動二氧化碳上升,而不是二氧化碳帶動氣溫上升。也就是說,氣溫才是驅動力量,而不是二氧化碳。

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其實,二氧化碳最大的來源是海洋。我引用麻省理工學院一位叫卡爾的教授的話來說,他是這麼說的:“二氧化碳脫離大氣之後,會進入海洋;也可以脫離海洋而進入大氣”,他說,如果替海洋加熱的話,二氧化碳就會出來,如果冷卻海洋的話,二氧化碳就會進入到海裡面去。而從天氣變熱到海洋變熱,這個過程需要800年,為甚麼?因為海洋是非常大的一鍋水,你要加熱這麼大一鍋水,需要800年的時間。因此,當氣候變暖之後,經過逐漸加熱的結果,使得海洋800年之後變熱,海洋變熱之後,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這完全不是戈爾所下的結論,而且剛好相反。因此,根本不是二氧化碳驅動氣溫,而是氣溫驅動二氧化碳,而這一切來源都是海洋。

我再給讀者看一個很有趣的事實。從15世紀一直到18世紀,甚至到19世紀的400年時間,叫做小冰河時期,因為當時氣候非常冷。到了17世紀中葉,達到最低點,那是最冷的時候。當歐洲進入小冰河期之後,冷到什麼地步呢?我們可以從泰晤士的老神父所遺留下來的很多書籍跟當時的繪畫中發現,在小冰河時期的冬天,非常的艱苦,泰晤士河竟然結冰了,人們可以在泰晤士河上滑冰,甚至進行貨物銷售。而泰晤士河現在是不結冰的。

所以,今天世界氣溫的上升,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從最低點開始一直往上升,升到現在。但是,如果我們拿現在的氣溫和中世紀相比,你發現中世紀的氣溫比我們現在高得多得多。從公元11世紀一直到14世紀,氣溫達到了頂峰。這段期間大概有三四百年的時間,氣溫非常高。本來英國的北方因為太冷所以根本不產葡萄。但就像當時有一個英國詩人喬叟所描述的,在當時的溫暖時期,英國北方的葡萄園也是非常的繁榮。這是一個美好富有的時期,因為全世界都很暖和。

我突然想起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北極熊的小日子過得怎麼樣。我們的數據顯示北極熊當時就是存在的,當氣候變暖之後,這一批北極熊哥們兒在干什麼呢?北極熊在那陣子,日子過得挺好。北極冰雪有沒有融化,坦白講我們不知道。不過如果現在這種低溫都能造成北極冰雪融化的話,當時那種高溫,北極冰雪有可能融化,但是我沒有數據,不管如何,北極熊還是存活下來了。我們發現在很多地方,北極熊不是在冰上過的,以加拿大北部地區為例,北極熊常常跑到小市鎮裡面去翻垃圾來吃,它發現跟人過還挺好。所以,北極冰雪如果真融化的話,按照北極熊老祖先的規矩,它應該會跑到阿拉斯加、加拿大,或者是西伯利亞這些地方,和人類共同生活,這就是中世紀的情況。這就解釋了為甚麼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說,最近北極熊的數量還增加了一倍,因為氣候對它根本沒有影響。北極熊這麼幾千年來,早就已經適應了氣溫起伏不定的自然現象。

那麼,讀者們想知道氣候變化的真正原因嗎?經過這麼幾個月的調查,我想告訴各位讀者,到底什麼才是主要的驅動因素。從最近120年的全球氣溫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氣溫是從1880年就開始上升的,到了1940年開始穩定地下降,降到了1975年,然後再上升。你曉得西方國家說什麼嗎?他們說,就是由於你們發電廠排出太多二氧化碳,開車開得太多,坐飛機飛得太多,所以製造了二氧化碳,因此氣溫才上升。那我再請問這些西方的政客,你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汽車使用得多,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汽車使用得多?也就是我們工業化真正突飛猛進是在什麼時候?是在1880年嗎?還是在1940年之後?現代工業化的起飛基本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那我問你,為甚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0~1975年的氣溫竟然是下降呢?而且不是降一兩年,而是連降了 35年?

在1975年之後,氣溫才開始上升,但是這個時候的氣溫上升幅度遠遠不及11世紀到14世紀的氣溫上升幅度。

那麼問題就是——為甚麼氣溫會上升呢?按照我這些數據看起來的話,氣溫上升、下降其實很正常,實在沒必要大驚小怪。讀者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叫《史前一萬年》?再請讀者看看過去一萬年的氣溫數據,氣溫上上下下很正常。和近120年的氣溫相比,地球最熱的時候,比現在熱好幾攝氏度,而地球最冷的時候,也比現在冷得多得多。氣溫就這樣一直是大幅度地波動。我請問各位讀者,一萬年之前,你有汽車、飛機嗎?你根本沒有,可是這個時候的氣溫為甚麼比現在還要高很多呢?

所以整個地球這麼長的周期當中,氣溫起伏不定,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根據現在的數據報導,最近十年來,氣溫是非常穩定的,甚至我都擔心氣溫有點兒下降的趨勢,變得更冷了。那麼驅動因素到底是什麼?1893年,英國的天文學家愛德華.蒙德先生髮現,在小冰河時期,太陽沒有黑子。什麼是太陽黑子?你看太陽的時候,上面會有很多黑點點,叫做太陽黑子。如果太陽黑子多了,就代表太陽活動更猛烈了,太陽更熱了。如果太陽黑子少了,或者太陽黑子沒有了,就表示太陽活動更弱化了,因此地球氣候更冷。所以,太陽黑子就是歐洲歷史上用來測量天氣暖或者寒的標準。黑子多了,太陽活躍了,因此天氣就熱了;黑子少了,太陽不活躍了,因此天氣就冷了,就這麼簡單,這叫做“太陽黑子說”。

1991年,丹麥氣象學會的科學家記錄了20世紀的太陽黑子。他們發現了這個結論。1940年之前這個階段,太陽活動迅速增加,太陽黑子大幅增多,到了1940年,太陽黑子開始減少,因此氣溫下降,到了20世紀70年代之後,太陽黑子又多了,太陽又開始活躍了,因此氣溫上升了。所以,按照丹麥氣象學會的科學家們1991年的論文來看,真正驅動氣溫變化的因素完全是太陽黑子。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