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論―微觀空間的數學證明

德國大法弟子


【正見網2003年04月08日】

弦論―微觀空間的數學證明(譯文)

在上一個世紀中, 物理學致力於兩個重大理論,一是試圖描述微觀世界過程的量子力學,一是可用來計量宏觀世界的廣義相對論,由於各種原因,該理論還不夠完善可靠。量子力學不涉及引力問題,其大部分講的是一種機率;而相對論的等式表示的是無限性,簡而言之,就是「黑洞」。此外,該理論還有另外一些缺欠。科學家們很久以前就試圖將其納入涵蓋一切的理論中,以便描述宇宙過程。

自50年代起,人們致力於尋找最最基本的元素。不言而喻,在這一粒子大拼盤前面是擺著很多疑問的。Geoffrey Chew認為,人們要總是尋求最小顆粒的話,將無法解釋世界,因為這總會有個盡頭。於是,人們引入了「弦」的概念,它指的是那些直徑為1個普朗克長度(Planck-Länge=10-33cm)的弦,而普朗克長度又是根據量子力學定義出來的,用以形容我們這個宇宙中的最小單位。一個中子(10-13cm)相對於一個普朗克長度的比例相當於月球軌道與原子直徑的比例一樣。

該理論的成果是,將所有的力與粒子統一起來, 通過弦的振動而產生了所有的粒子與力。沒有哪一粒子具有先決特性,其特性的產生是發生在一個粒子作用於另一個粒子時產生的,反之亦真。在實際應用當中,該理論也產生了相反的結果。70年代時,人們拒絕這一獨到的有前途的設想,因為,按照不同的簡化,人們會得出25、11、9維宇宙的推測,它們都同時攪在微觀之中,使得常人們摸不著頭腦。

近些年來,頭腦頑固的物理學家們又重新受到誘惑,弦論又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連非弦論學者們也越來越多地相信多維空間的存在,甚至要建立實驗室證明該理論,不過,為此人們須等候一些年頭。

在弦論產生的同時,又有人宣布,我們這個宇宙充滿了西格斯粒子(Higgs)組成的氣體,不然的話,電子將象光子一樣以光速傳播。不過,至今為止,還沒有人發現西格斯粒子。

在此,我想以師父在《轉法輪法解》中的一段話結尾:「我們現在的科學家認為,現在人類只能認識到,到了真空的時候就是沒物質了。其實那只是人類現有科學發展到那一步的認識。我說到了真空的時候還有物質,真空本身就是物質。因為它再往微觀下已經看不到了,真空離生命的本源的微觀物質還遠去了。」

奧地利學員
4月1日

譯者個人讀後感

在對人類文化及人本身的思考中,時常想,為什麼各民族文化、以及人與人之間會有那麼多的千差萬別,雖然人們都會做許多共同的事情、想共同的問題、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外表形態、性格,等等?我不由想起師父講法中提到過的用金屬片測驗氣功師功能的事來。就表面形態而言,我們生存於一個由分子組成的物質空間,分子是一個結構體,其中包含著不同層次、大小、順序等的粒子(要素)。每一種特定物質的分子結構及其中的各種粒子的數量、順序排列等指標也是特定的,這些決定了該物質的特性與特殊形態。只要其中任何指標變動了,哪怕是再微觀地變動,都會從根本上改變該物質的特性和形態。

依此來反觀人類社會、文化及人的本身,我發現,這一切是「同構」的,無論是我們的人類文化、還是人自身,都含有數不清層次、序列等的要素,就像是分子結構體一樣,一動則全動。假如我們人類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隨意合成出各種分子結構體,為什麼就不會有更高級生命按照他們的要求來「合成」我們、我們的文化、我們周圍的一切呢?不同的神有不同的要求,其所造的人及其文化等也不會相同。對於神來說,也許真是輕而一舉的事,隨便動一下哪個「指標」:或是改變一下面貌特徵,或是賦予另一種文字、將人放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等等,都會使這個人、這一文化和社會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來。然而對於我們這些「迷」在其中的人來說,要想弄明白這一切該是多麼難哪。

當代學者們都習慣於就單個要素進行研究、對比、分析,總是著眼於個體,而且是有形的,將淵博的世界分成各個「專業」,例如,搞美術的、搞音樂的、研究文字的、考古的,等等,想起來真夠可笑的,因為,所謂科學本身就是「迷」中的產物,難怪呼研究來研究去最終還是「迷」。與其著眼於這丁點的芝麻,何不閉上眼睛悟一悟那西瓜有多大?切勿因小失大。

德國大法弟子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多維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