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食品警告網躥紅網絡 流量大網站癱

【正見新聞網2012年05月03日】

據大陸媒體5月3日報導,“擲出窗外”網癱瘓了,這個名不經傳的食品安全網站卻是昨天微博上最熱的話題之一。

“民以食為天”,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今天,如何避免購買或者食用問題食品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近日,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恆於一年前創辦的“擲出窗外”網,再次被人們關注。這是一個讓中國百姓了解食品安全的網站、一份食品安全問題新聞資料庫,類似於“有毒食品維基百科”,或者可以說它是一個關於食品安全的搜尋引擎。昨日,“擲出窗外”網在兩小時內出現25000多人次的超負荷流量,一度癱瘓。

一份34人歷時31天  完成的1000萬字報告

據吳先生透露,他是從三聚氰胺事件開始關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

2日,吳先生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一年多前所作出的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涉及大陸、香港、澳門,暫時沒有涉及台灣地區。

在這份報告中,當代的食品安全問題更多的是以新聞的形式,通過平面媒體或電視及新媒體進行曝光。而自己的調查報告所需要的資料也是來源於這些新聞。

這份調查報告,總共製作時間為31天,參與人數達到34人,共查閱相關報導近17268篇,約計1000萬字。從中篩選出2107篇報導,製作2849條記錄。並為每篇報導提取了包括事發地、涉及食品的種類、對人體有害的原因等在內的關鍵詞,以方便統計及查詢。

在調查報告的第一期工作中,最主要的問題便是,信息的真實性如何保證?藉助於醫源世界網的“安全快報”板塊,吳恆及其團隊參照《網際網路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第七條、第九條的內容,各門戶網站(除了“新華網”與“中國新聞網”)“不得登載自行采寫的新聞和其他來源的新聞”。也就是說,出現在網絡上的新聞,都能在紙質媒體上找到出處。其後的第二階段的拾遺補缺是對未收錄的新聞做出補充和說明。

前兩個階段,歷時17天,而在整個報告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建立報告標準化的階段,吳恆及其團隊在參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後,將有害食品分成了造假、過期、添加劑、混有異物、包裝材料、無證經營、產品不合格、檢疫不合格和衛生不達標等共10種。不過,吳恆承認,因為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專業人士,所以這一分類不是十分科學。

根據收集到的新聞資料,以及這份調查報告中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11年,關於食品安全的新聞並非遞增,而是呈現不規則分布。吳恆說,自己傾向於食品安全曝光新聞應該是越來越多的,因此調查報告的數據不適合縱向比較。也就是說,不宜通過新聞數量推出每年的食品安全危機程度。調查報告中,從食品安全問題曝光的地區分布來看,全國各省份曝光數量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北京、廣東、山東、上海、浙江,更詳細的數據表明,北京的食品安全問題所占比例為20%,這一數據相當於廣東和山東兩地之和。

吳先生對此發出自己的疑問,為何食品安全會淪落到如此境地,是歷史的原因?是文化?是道德缺失?還是制度?

孔子著《春秋》,至獲麟而止;後學效顰,至易糞相食而知止。吳恆說, “這大概就是我在做這個調查報告時心態的真實寫照,每當我讀到一條超越我想像力和道德底線的黑心食品新聞時,總是感嘆,太假了吧,還有比這更噁心的事麼?然後繼續統計,不多久就又讀到一條,還真有。”

讓更多人關注食品安全

吳先生聲明,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中國媒體從業者的勇氣和責任感毋庸置疑。當然,這可能也與黑心食品加工商實際上在食物鏈的底端,尚無能量與意識去擺平曝光新聞有關。

他坦言,調查報告的目的在於讓更多的人關注食品安全問題,齊心協力將其改善。因為報告撰寫人的專業所限(非新聞傳媒類,非食品安全類),加之資料搜集、整理的時間有限(一個月),再加之又是學生,社會經驗有限。更重要的是,調查沒有做任何實地採訪,僅僅是統計、分析了現有的新聞報導。因此撰寫的報告可能會多處硬傷,望不吝指教。

調查的初衷是希望藉此能引起公眾重視,讓更多真正有專業資格的人參與其中。另一目的在於,“這2000多篇報導均是媒體人社會責任感的體現,這些不該被忘記。”

當越來越多的媒體曝光黑心食品,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食品安全,越來越多的政策制定者開始關注,開始思考,並嘗試從立法層面來解決,這樣的未來倒真是值得期待。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