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遭遇物種入侵 科學家稱可能毀滅地球

【正見新聞網2012年07月31日】

 澳大利亞褐樹蛇隱藏在船隻和飛機上的貨物來到日本關島,嚴重威脅到當地生物多樣性,關島上的鳥類幾乎被其滅絕。

外來入侵物種大節在歐美大片中,曾有各種各樣的外來物種襲擊人類,大到變異蜥蜴、變異章魚、變異恐龍,小到變異蟑螂、變異螃蟹、變異蜘蛛。但現實與大片場景驚人相似。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已經遍及全球各地。最新數據顯示,在菲律賓發現了16種外來物種,在中國發現了450餘種,而在英國,發現了近2000 種。

雖然大部分非本地物種不被視為威脅,但仍有約15%物種被認為是有負面影響。部分入侵物種往往有極強的適應力,會破壞景觀,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威脅本土生物,破壞當地環境,威脅人類健康。

錯的生物出現在錯的地方,人類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遭受物種入侵之苦。如英國為了對付12種入侵的外來物種,三年花在除草劑上的費用達到3.4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億元)。歐洲每年外來物種入侵造成至少1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4.35億元)的損失。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外來物種入侵是生物多樣性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影響不容小覷,一些科學家斷言:外來生物入侵可以毀滅地球。

來自歐洲的青蟹嚴重影響美國海岸線上的貝類等原地物種的生存。

入侵生物適應力強危害大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生物物種由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如南美的食人魚卻出現在中國的廣西柳州。

能夠成功入侵的外來物種,往往具有先天的競爭優勢,可以在爭奪養料,陽光,空間,水或食物中戰勝當地物種。通常,入侵物種的共同特點有:高生長速度、強大繁殖能力、快速蔓延的能力、表現性彈性(可以改變生長模式以適應現有環境)、可耐受各種環境、一個很廣的食譜。

如果這些物種是在強烈競爭或是巨大捕食壓力中進化的,而新環境中沒有競爭者,這些入侵者就可以很快增長。對於一個所有資源都被充分利用的生態系統,入侵物種每一點獲利都是當地物種的損失。然而,這種單方競爭優越性導致當地特種最終滅絕並不是一蹴而就,它們可以共存相當的一段時間,漸漸地當入侵物種的種群數量明顯提升,慢慢適應了環境之後,競爭優勢也變得明顯。

外來入侵物種占據優勢後,就絞殺當地物種,對當地物種種類、種群結構、食物鏈結構、生物多樣性等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破壞生態。植物類的部分入侵種,特別是藤本植物,可以完全破壞發育良好、層次豐富的森林;禾草或灌木入侵種占據空間後,其他的喬木無法生長,形成層次單一的低矮植被類型。

再比如,如食肉性的紅螺1947年自日本海遷移到黑海,10年後,幾乎將黑海塔烏塔海灘的牡蠣完全消滅。生活在美國東部和南部淡水水域的小型魚,因其愛吃蚊子幼蟲的習性,最早作為生物控制蚊蟲的良方被引入世界各國。但它同時也是一種極具掠奪性的魚,在吃蚊子幼蟲的同時也吃了很多魚卵,讓本土的珍稀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物種受到很大威脅。澳大利亞有過兔災。澳大利亞本來沒有兔子,1859年有移民從英國帶來了12隻歐洲野兔,由於澳大利亞沒有鷹、狐狸這些天敵,兔子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到了1907年,兔子遍布整個大陸,與牛羊爭奪牧草,形成嚴重的兔災。在用了打獵、放毒等手法均無效以後,最後引進一種靠蚊子傳播的病毒,能致兔子於死命,才平息了這場兔患。

人類活動是外來物種入侵主因

在自然界,由於地理、地貌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每一個物種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內生存發展,這些物種即本地物種。為了豐富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各國人民需要不斷引進一些外來物種。但引入外來生物是柄雙刃劍。引進外來物種之初或許會帶來不可思議的經濟效益,但之後不得不面臨一系列外業物種入侵問題。外來物種入侵的最根本原因是人類活動把這些物種帶到了它們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外來入侵物種問題的關鍵是人為問題,正是由於人為大量引進不熟悉的物種,才大大提高外來物種的不安全性。

按照傳入的方式,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可分為有意引種和無意引種兩類。專家介紹,外來物種入侵是伴隨引種而產生的,“引種是人們出於提高經濟效益或者某種需要為目的而採取的一種措施,物種交流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

一些外來物種卻是人類特意引入,作為觀賞對像或用於其他特殊用途。例如最近風頭正勁的食人魚,就是一種觀賞性魚類。

很多外來入侵生物是隨人類活動而無意傳入的。通常是隨人及其產品通過飛機、輪船、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作為偷渡者或“搭便車”被引入到新的環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速,國際貿易愈來愈頻繁國際旅遊業的快速升溫,許多外來物種隨著飛機、遠洋輪船等途徑跨洲傳播。例如,亞洲虎蚊乘著輪船等交通工具,把基孔肯雅病毒從東南亞地區傳播到世界各地。人類感染了這種病毒後,會出現高燒、皮疹以及關節疼痛。

隨著廢棄的塑料物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正向南極洲和一些熱帶島嶼進犯,對當地物種造成威脅。這些垃圾使向亞熱帶地區擴散的生物增加了一倍,在高緯度地區甚至增加了2倍多。與像椰子或木材之類的自然漂浮物相比,海洋生物更喜歡附在塑料容器等不易被降解的垃圾上漂浮,藉助這些載體,它們幾乎可以漂浮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再比如,一個去年在日本海嘯中遭沖毀的碼頭橫渡太平洋,近日抵達美國西海岸,成為“登陸”的最大海嘯殘骸。大量海洋生物“搭順風車”,與碼頭一起到達美國,引發當地對外來物種入侵的憂慮。它下部掛滿棕色海藻,還有一隻生活在日本海域的海星。碼頭攜帶數以億計的生物,其中一些從沒有在美國西海岸出現過。這些生物包括一種小型蟹類和一種藻類,前者已經在美國東海岸泛濫,後者則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滋生。

其次,全球範圍內生態環境正在退化,而退化生態系統恰恰給外來物種成為入侵物種提供了客觀條件。比如,由於人類對當地景觀的改變,使得雜色澳洲喜鵲的數量在20世紀急劇增長。雜色澳洲喜鵲捕食其他小型鳥類的雛鳥,使得該地區其他小型鳥類數量銳減。

應對“鳩占鵲巢”成為世界難題

請神容易送神難。對於已經鳩占鵲巢的外來物種,目前各國都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天敵療法、化學療法都可能對當地生態產生副作用,同時效果容易反彈。比如,天敵療法就是引進當前入侵生物的天敵,使用天敵進行數量的控制,但該種方法的主要問題來自於引進的生物可能成為新的入侵生物,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地破壞。

目前,專家更推崇的是將有害入侵物種加以合理利用。當這些物種被轉化為一種資源,那麼就不用擔心其數之巨了。但成本造價高,研發時間久。

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與國際組織都加強了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的關注。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海事組織等已制定了關於如何引進外來物種,以及如何預防、消除、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也先後建立了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各種技術準則,並進行了相應的立法。美國通過了很多控制外來生物入侵的法案,1999年還成立了入侵生物研究委員會。日本在防止生物入侵方面甚至將相關內容寫進了學生教材。(東尼)

“動物兇猛”“植物瘋狂”

這些入侵的外來物種,既有“動物兇猛”,如食人魚、美國白蛾、福壽螺、非洲大蝸牛等,也有“植物瘋狂”,如水葫蘆、大米草、紫莖澤蘭、一枝黃花等。

包括食人魚在內,近年來鱷魚龜等越來越多的外來有害物種已經開始對我國形成威脅。農業部統計目前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區域,已經涉及到全國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範圍涵蓋農田、森林、濕地、草原等各類生態系統。

福壽螺造成災害入侵主要集中在北緯30°以下地區,一年可繁殖2至3代,世代重疊繁殖力驚人,在廣州,一隻雌螺經1年時間可繁殖幼螺32.5萬隻。專家介紹,福壽螺在適生區定殖後,與生態系統內水生生物爭奪生存空間、食物,使本地水生物種的種類和數量減少,甚至瀕危或滅絕,造成生態系統功能的喪失。在稻田裡,福壽螺啃食水稻等農作物的秧苗葉片和莖稈,嚴重影響水稻生長。

來自一些專家的介紹,目前我國有大約450種外來入侵物種。自然入侵、正常引進、包括走私在內的無意引進是外來有害物種得以入境的三大途徑。

令人尷尬的是,據媒體報導稱,目前中國已有的120多個外來入侵物種中,大約有50%是有意引進後擴散成災的。

治理還需預防為主

全面科學地認識外來物種入侵,查清、堵住入侵渠道,建立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安全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專家指出,外來物種入侵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應建立翔實的生物基因資料庫,列出應該重點防範的物種名錄,守住我們的國門;其次要儘快推進立法,健全外來物種引進的監督機制,落實各部門分工,鞏固我們的防線;同時應該推進的還有科技研發和科普方面的工作。應建立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評估機制、綜合治理機制及跟蹤監測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儘可能降低無意引進或盲目引進的機率,避免其進入後出現難以收拾的局面。建立起以預防為主的入侵物種治理模式。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