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3年01月13日】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檢驗後列出勿經常進食的12種魚類。孕婦每周吃約5罐鰹魚罐頭(約140克),所攝入汞的含量會超過每周可容忍攝入量。可能產出畸形兒,或有神經與語言方面的問題,症狀包括動作不協調、癲癇。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建議勿經常進食的12種含甲基汞的魚,大王馬鮫魚、大眼吞拿魚、波、金目鯛、長鰭吞拿魚、單帶海緋鯉、秋姑、須哥、黃鰭吞拿魚、旗魚、劍魚、橘棘鯛、藍鰭吞拿魚、鯊魚。
食安中心稱,體型大的魚所含甲基汞含較高,甲基汞無法經由加熱散發,攝進人體後需18個月的時間排出體外,故打算懷孕與已有身孕的婦女應避免進食上述高危險魚類。
甲基汞含量少的魚
體型較小(1斤以下)的魚類、養殖魚和淡水魚的甲基汞含量較低。食安中心列出7種甲基汞含量相對較低(每公斤少於100微克)的魚類,分別是大頭魚、鯧魚(䱽魚)、絞鯪魚肉、三文魚、烏頭、龍脷柳和鯇魚。
介貝類水產,蝦、龍蝦、蟹、蚝、魷魚等的汞含量一般比較低。但經常大量進食仍會攝入過高的汞含量。
《經濟日報》報導,浸大生物系教授黃港住指,甲基汞會影響男性精子量及活躍度,減少受精的機會,最嚴重是導致不育。至於甲基汞進入婦女卵巢後,有機會影響卵子的DNA,或令卵子死亡,減低懷孕機會。身體每兩個月才會排走體內一半的甲基汞,即最少18個月甲基汞才能完全排出體外。
甲基汞中毒稱水俁病的原由
有機汞中毒“水俁症”事件,文獻最早記錄1959年日本熊本大學醫學部研究報告,1932至1966年間有數百噸的汞被排入水俁灣所致。1960年正式將“甲基汞中毒”所引起的工業公害病,定名為“水俁病”。
當時媒體報導新日本窒素肥料公司排放甲基汞,該公司否認,且繼續排放污水,且企圖掩蓋真相,阻撓相關的調查研究,甚至買通打手,以暴力嚇阻。美國攝影師尤金史密斯被日本窒素公司所雇的暴民打成殘廢。整個事件延至1968年才確認窒素肥料公司的疏失責任。
汞外泄事件後遺症,孕婦食用了受汞淤染魚類產下的新生兒有7%產生神經方面的問題。症狀包括了動作不協調、癲癇、以及語言問題。成人出現的神經性的問題,有視覺疾病、聽力喪失、虛弱無力發抖、憂鬱迷亂困惑、失去食慾反胃、以及記憶問題,當時有46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