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ex發現迄今最大螺旋星系 銀河系直徑5倍

【正見新聞網2013年01月21日】

棒旋星系NGC 6872在過去數十年間已知它是最大型的恆星集合之一,美國智利和巴西的天文學家歐佛拉西奧(Rafael Eufrasio)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經由星系演化探索者號(GALEX)觀測資料發現,它還是所有已知螺旋星系中最龐大的,從該星系向外延伸的其中一支旋臂端點量到另外一支旋臂的端點,總共綿延52萬2000光年長,相當於我們銀河系直徑的5倍多。

NGC 6872如此龐大的規模與特異的外觀,來自與另一個小得多的星系IC 4970交互作用的結果,IC 4970的質量僅有NGC 6782的1/5而已。這對星系距離地球約2億1200萬光年遠,位在南天的孔雀座(Pavo)方向。


交互作用過程中,發展出一個新的小星系

天文學家認為包含銀河系在內的大型星系,是經歷數十億年的小型星系彼此碰撞合併而形成的。NGC 6872和IC 4970卻是反其道而行,在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居然發展出一個新的小星系,標示在右圖左上方的黃圈中。

NGC 6872的東北旋臂是星系中受擾最劇之處,恆星形成此起彼伏,但在旋臂最遠的端點外,有著僅能以紫外光看到的潮汐矮星系(tidal dwarf galaxy),星系外形就如其他交互作用星系常可見到的一樣。這個潮汐矮星系在紫外波段比NGC 6872絕大部分區域還亮,意味著這個潮汐矮星系主要是由年齡低於2億年的熾熱年輕恆星所組成。

歐佛拉西奧等人利用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2微米巡天計劃、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和GALEX等,研究這個星系在不同波段上的性質。經分析各波長的能量分布狀況後,他們發現沿著NGC 68723星系兩支旋臂,有明顯的星系年齡分布模式。最年輕的恆星出現在東北旋臂的端點以外的潮汐矮星系中,愈往NGC 6872星系核心走,恆星年齡愈老。西南旋臂也有相同的年齡分布模式,很可能是星系遭遇戰過程中引發的恆星形成波潮造成的。

在2007年時,瑞典奧斯陸太空觀測站奧雷盧(Cathy Horellou)等人曾發展一套電腦程式,模擬NGC 6872和IC 4970從碰撞到形成現在我們所見外觀的過程。模擬中,IC 4970在約1億3000萬年前最接近NGC 6872,然後幾乎沿著NGC 6872的盤面以和NGC 6872自轉相同方向前行。歐佛拉西奧等人的研究結果與奧雷盧等人的模擬相當一致。

和所有棒旋星系(barred spiral galaxy)一樣,NGC 6872在星系核心到旋臂之間有一個由恆星組成的棒狀結構,半徑約為2萬6000光年,是其他鄰近的棒旋星系的棒狀結構的2倍大。所以,螺旋星系大,其內的棒狀結構也大。

歐佛拉西奧等人發現棒狀結構內並沒有新近恆星形成的訊號,顯示這個棒狀結構在數十億年前就已形成,因此棒狀結構中的年老恆星可視為NGC 6872遭遇IC 4970的事件發生前,星系本身原始的恆星族群,是可供研究星系交互作用前歷史資料的活化石。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