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1/5爬蟲動物瀕臨滅絕

【正見新聞網2013年02月22日】

第一份全球爬蟲類滅絕風險分析報告在15日發表,其中指出,爬蟲類雖然不夠可愛,也不像熊貓般令人喜愛、又沒有老虎的魅力,不過許多爬蟲類由於人類活動面臨滅絕的風險。

科學家們藉由評估隨機抽出的1500種爬蟲類保育現況,估計全球爬蟲類已知的9084種約有19%受到滅絕的壓力。

熱帶地區爬蟲類棲地因伐木或轉為農業用地,受威脅的程度特別高。

這篇論文由倫敦動物學會及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專家們撰寫,發表於《生物保育》(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全球共有200位科學家參與這項研究。

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蛇及爬蟲類紅皮書協調者Philip Bowles表示,“這是評估全球爬蟲類的保育現狀非常重要的一步。調查結果為爬蟲類現況及它們所面臨高升的威脅敲響警鐘。處理及識別包括棲地喪失及過度捕捉等威脅,為扭轉爬蟲類下降現況的優先保育對策。”

爬蟲類包含了海龜、陸龜、蜥蜴、蛇及蚓蜥(蜥蜴和蛇類沒有腳的近親)。也包含鱷魚,雖然就基因而言,比起爬蟲類鱷魚更近鳥類。事實上,地球上最大的爬蟲類是住在澳洲北部、東南亞及部分太平洋島嶼的鹹水鱷。

紐西蘭特有的鱷蜥(Tuatara)是種特別的爬蟲類,雖然它看起來很像多數的蜥蜴,但事實上它自己是個獨立分支,屬於喙頭目(Rhynchocephalia)。

在爬蟲類總數的19%面臨滅絕威脅的種類中,有12%歸類於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41%歸類於瀕危(Endangered),47%歸類於易危(Vulnerable)。

淡水龜面臨特別高的風險,全球的淡水生物多樣性都面臨高度威脅。

整體來說,這項研究估計30%的淡水爬蟲類瀕臨滅絕,如果只考慮淡水龜的話數字則會上升為50%,它們都受到國內及國際交易影響。

科學家們相信,其中三種極危的爬蟲類已經滅絕。

其中之一是南美叢林蜥(Ameiva vittata),只有在波利維亞的小部分區域被紀錄過。由於棲地幾乎被破壞殆盡,近期兩次針對該物種的搜尋都沒有結果。

論文主要作者Monika Bohm博士表示:“爬蟲類常棲息於極端環境或是嚴苛的環境條件下,所以很容易被誤認為在多變的世界中它們能適應得很好。但許多物種已高度適應其日常棲地與氣候條件,這導致它們對環境的改變分外敏感。”

雖然這是具有全球代表性的研究,作者群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填補這些物種資訊的空白處。

IUCN於2011年表示,爬蟲類鮮少出現於IUCN紅皮書中,只有35%已知種類被評估過,且這些評估以非系統方式進行。

作者群表示,雖然全球爬蟲類評估(Global Reptile Assessment)終究將解決這個偏差,針對特定的爬蟲類的評估目前仰賴區域性的工作坊及IUCN SSC專家小組團隊。

全球爬蟲類評估已經對北美、馬達加斯加、新喀裡多尼亞(New Caledonia)進行全面性評估;對菲律賓、歐洲及特定的島嶼群(塞席爾群島、葛摩和索科特拉島)完成區域性評估。而還有大範圍的空白處待填補,包括非洲、拉丁美洲、亞洲還有澳洲。

作者群寫道:“我們的結果凸顯聚焦於面臨最劇烈的棲地喪失的熱帶地區、長期缺乏資料的掘土性爬蟲、由於族群訊息缺乏長期被低估特定類群如蛇類等項目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群同時警告,爬蟲類及兩棲類過去在保護策略選擇中極端被忽視,敦促劃設保護區時應將這些物種納入考量。

倫敦動物學會的指標及評估部門領導人Ben Collen博士表示:“為確保爬蟲類的續存,知識的不足與有效保護行動的缺失需要解決。這些發現為儘快制訂重要的保護決策提供捷徑,並將爬蟲類納入保育地圖。”

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為全球對動植物保護現狀提供最全面訊息。它基於客觀的系統評估物種滅絕的風險及是否該採取保育行動。

藉由物種的族群趨勢、族群規模及結構與地理分布,將物種分到1-8不同威脅等級。紅皮書中如極危、瀕危、易危都是對威脅狀態的描述。

IUCN紅皮書包含受威脅的物種、其生態需求、他們的住所及用於減少或防止物種滅絕的保育行動等訊息。

IUCN 紅皮書由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與紅皮書夥伴國際鳥盟、國際植物園保育協會、國際保育協會、微軟自然服務協會、克佑皇家植物園、羅馬大學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德州農工大學、野望(Wildscreen)及倫敦動物學會共同推動。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