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頻道-古羅馬圓形競技場

【正見新聞網2013年05月29日】

羅馬競技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又譯作羅馬競技-場、羅馬大角鬥場、羅馬圓形鬥獸場、科洛西姆或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拉丁語-:Anfiteatro Flavio / Amphitheatrvm falvvm)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位於現今義大利羅馬市的中心。

■ 競技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例如埃庇道努劇場(Epidauros Theater,約公元前330年,設計師: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 the Younger),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羅馬競技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鬥場,它-長軸187米,短軸155米,周長527米,中央為表演區,長軸86 米,短軸54米,地面鋪上地板,外面圍著層層看台。看台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 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 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

■ 競技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製 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 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 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 競技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裡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競技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城1000年。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