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型變星 恐改寫變星起源理論

【正見新聞網2013年06月16日】

瑞士日內瓦天文台(Geneva Observatory)的天文學家Nami Mowlavi等人利用歐南天文台(ESO)位在智利La Silla觀測站的瑞士1.2米尤拉望遠鏡觀察NGC 3766星團,結果在其中發現一種變化非常小但又非常規律的新型變星,由於性質與先前已知的變星都不同並牴觸現行相關理論,引發關於這類亮度變動起源的爭議。

雖然1.2米尤拉望遠鏡(Leonhard Euler Telescope)並不算大,但可以讓這個團隊長期使用,觀測時間比用大望遠鏡多得多,再經由小心的測量、細心的分析,仍可達到一定的精確度。這個團隊長時間監測NGC 3766內的3000多顆恆星達7年之久。NGC 3766位在南天的半人馬座方向,距離約7000光年,估計大約僅有2000萬歲而已。

從長期資料所得結果發現:其中36顆恆星的亮度有非常微小的變化,僅約恆星正常亮度的0.1%而已,變光周期則在2小時到20小時不等。這些恆星都比我們的太陽稍熱一些、稍亮一些,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值得注意的特徵。這是天文學家首度觀察到這種變星,因此還沒有給予適當的變星分類名稱。

已知許多恆星是變星(variable)或脈動星(pulsating star),因為它們的視亮度會隨時間而變化;至於亮度會如何變化,與恆星內部性質有關,因而相當複雜。這個現象讓天文物理學中開展了一支全新的研究領域,稱為星震學(asteroseismology),天文學家可藉由“聆聽”這些恆星的振蕩來探索恆星的物理性質,甚至藉此了解恆星的內部結構或如何運作。

現行變星理論預測變星的變光周期應該不是周期性的,但NGC 3766星團中這種新型變星的發現,顯然與此理論不同,讓天文物理學受到挑戰。因此Mowlavi等人目前試圖繼續找出更多這種奇特恆星的行為模式。

雖然造成這種變光模式的原因不明,但還是有跡可循:部分這類新型變星的自轉速度極快,自轉一圈僅有其自轉速度極限的1.5倍,若比此極限還快的話,整顆恆星將變得不穩定,恆星物質被拋向太空而使恆星崩解。

在這些情況下,快速自轉將對興內部性質有嚴重衝擊,但天文學家還無法發展適當的理論模型來解釋它們的光度變化行為。Mowlavi表示,希望他們的發現能鼓勵其他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以其儘早解開這個神秘變光之謎。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