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爆料:進口轉基因大豆油致癌

【正見新聞網2013年06月21日】

在進口轉基因大豆的衝擊下,中國大豆業“奄奄一息”。15年來,轉基因大豆在安全性爭議聲中,進口數量不斷攀升。日前,農業部批准發放三個可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又掀起了一場無解的爭論。

黑龍江大豆協傳會:轉基因與腫瘤高度相關

轉基因大豆從進口的那天起就與爭議相伴,這緣於人們對其“有毒”的擔憂。在至今尚無科學實驗的前提下,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一份與腫瘤高度相關的分析報告,讓人怵目驚心。

“之前我們對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持審慎態度,但看到《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後,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說,中國一半以上的食用油為大豆油,而大豆油市場90%以上的份額被轉基因大豆油所占領,“涉及面太大了,必須正視”。

《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50萬,因癌症死亡約250萬。全中國每天有8550人成為癌症患者,平均每1分鐘就有6人被確診為癌症,每7到8人中就有1人死於癌症,癌症發病呈年輕化趨勢。

“據中國抗癌協會專家推測,腫瘤發病誘因,與環境氣候、當地飲食風俗等有一定關係。”副秘書長說,“我依據自身在糧食行業20年的工作經歷,卻發現致癌原因可能與轉基因大豆油消費有極大相關性。”

轉基因與腫瘤的相關性,國外早有披露。2010年,由俄羅斯全國基因安全協會和生態與環境問題研究所Alexei Surov博士等科學家聯合實驗,選擇農業中廣泛應用的含有不同比例轉基因成分的普通大豆,餵養具有快速繁殖率的坎貝爾倉鼠2年,結果證明,轉基因生物對哺乳動物有害。研究人員發現,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動物將失去繁殖能力。

2012年9月,法國凱恩大學的Seralini等科學家,在《食品化學毒物學》雜誌公布的研究結果稱,通過為期兩年對200隻實驗鼠進行的分類試驗,他們發現,用轉基因玉米NK603和被“Roundup”(商品名“農達”)污染的飼料餵養的實驗鼠,容易患腫瘤及內臟損傷。

專家介紹,河南、河北、甘肅、青海、上海、江蘇、廣東、福建等地,基本都是中國轉基因大豆油的消費集中區域,這些區域同時也是我國腫瘤發病集中區。黑龍江、遼寧、浙江、山東、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基本都不以消費轉基因大豆油為主,不是腫瘤發病集中區域。

“山東、江蘇兩省相鄰,是中國國內加工轉基因大豆最多的,但江蘇胃癌高發,山東不是。值得注意的是,山東居民以食用花生油為主。”專家說,“同樣,湖南、湖北、浙江、貴州這些地方,人們主要吃菜籽油,腫瘤也不高發。”

大豆油不是簡單的脂肪,其對人體的發育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裡面的成分維生素E,又稱生育酚,對人體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殖,如此重要的人體必需營養物質,若來自於轉基因產品,很肯恩有極大的健康威脅。”專家說。

“我們協會的結論就是,食用轉基因大豆油的消費者更容易患腫瘤、不孕不育病。所以,轉基因大豆油不宜在沒有獲得安全定論前用於商業消費。”王小語說。今年4月,他將這個報告交至黑龍江省農委,希望引起重視,但至今沒收到回復。

轉基因大豆進口爭議中前行

日前,農業部批准發放了三個可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至此,中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已達82個,准許進口轉基因作物的領域涵蓋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其中,大豆因量多且消費面廣而備受關注。

此次轉基因大豆來勢依然洶湧,又一次捲起風波無數。正是在這樣的爭議聲中,我國進口轉基因大豆,已經走過了15年。

中國轉基因大豆進口始於1997年。從這一年開始,爭議就沒停過。每次爭議的內容,都離不開“安全”這個核心。15年過去,這卻像一個始終無解的答桉,把爭議的雙方累得精疲力盡。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中國對這三個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的安全評審是非常慎重的,安全性是有保證的。

“安不安全,不是隨便說的,要拿出充分的科學依據來。”黑龍江省農科院劉專家今年75歲,與大豆打了53年交道。他說,中國消費了世界上一半的轉基因大豆,卻沒有這方面的實驗,這才導致爭議不斷。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一直是轉基因大豆的反對者。他認為,從國外的一些實驗來看,轉基因大豆與腫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關,而中國一些專家在沒有論文和實驗的情況下就說安全,“很不負責任”。

“一個基因插入後,對其他基因肯定要產生些影響,影響到底多大,會不會給人造成傷害,我也很擔心。”劉專家說,農業部要求轉基因大豆不能進餐桌,不能種植,從這點上其實又否定了它,“很矛盾”。

雖然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對轉基因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的質疑和反對聲不絕於耳,但實際上,作為世界農業增產的重要手段,“轉基因化”已成世界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劉專家和副秘書長都不否認這是一項尖端的科學技術。只是“它現在處於拔苗助長的階段,我們應該對它的不確定性保持警覺,沒有必要當國外的實驗品”。副秘書長說。

與副秘書長不同的是,劉專家認為,這次農業部放行三種轉基因大豆進口,應該是很慎重的。“我沒有查到有關這三種轉基因大豆的論文和實驗數據,我自己又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它有害,這個時候就得相信國家。”

食品安全專家董先生表示,目前中國視同轉基因食品是無害的,“因為在現有的條件下,沒有結論證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一定有危害,但也不能證明一定無害,所以視同無害。”

“對轉基因大豆安全性的實驗應該立項,由專人系統地、長時間地去研究。”劉專家說,在沒一個最終確定的結果前,“我還是主張,餐桌上先不要吃,這樣能更穩妥可靠。”

正是在這樣的爭議聲中,我國轉基因大豆的進口數量屢創新高——1997年的288萬噸很快被突破,2003年達到1100萬噸,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數字分別為4255萬噸、5480萬噸、5183萬噸、5838萬噸。

未來不知還會有什麼種類的轉基因大豆進口,但只要安全性沒有結論,爭論仍會繼續。

一個省與四個國家的15年對抗

央面對來勢洶洶的進口轉基因大豆,國產大豆唿救聲此起彼伏。黑龍江這個世界大豆源產地因有全國一半的產量而被推上了前線,阻擊戰早已打響。

國產大豆自給自足的局面,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被迅速打破,大豆進口量迅勐增加,目前已占國內大豆市場的3/4以上,嚴重衝擊了國產大豆的種植、加工和銷售。

黑龍江首當其衝。自2002年起,黑龍江省就對大豆種植業以每畝10元錢的方式進行補貼,2007年5月19日又成立了省級大豆協會。

黑龍江幾乎所有的壓榨企業都是天然大豆加工企業。在廉價的轉基因大豆面前,有些豆企確曾動搖。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說,2008年,哈爾濱一家豆企買進一批轉基因大豆,他獲知後召集所有豆企座談,讓大家想想壓榨轉基因大豆的後果,最後達成共識:不進口、不加工轉基因大豆。

在轉基因大豆價格遠低於本土大豆價格時,黑龍江豆企仍信守共識,保存著最後一片天然大豆的淨土。但是,即使所有的黑龍江豆企聯合起來,也依然難以抵制進口大豆的進攻。

為了挽救瀕臨死亡的國產豆企,國家發改委於2009年1月宣布,給收購國產大豆的加工企業每噸160元的補貼,以拉平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的價差,但加工企業必須按照每噸3740元的價格收購國產大豆。

以收購價不低於3740元/噸測算,扣除收購補貼160元/噸,原料成本為3580元/噸,而加工進口大豆的最低成本僅有3400元/噸。而且,補貼加工企業的政策,從2010年5月1日起停止實行。

2010年7月16日,在黑龍江省政府召開的專題會議上,大豆被作為重要議題提出來。會議提出,先行在省內實行非轉基因食品強制標識,實行優質優價;組建企業集團,實現強強聯合。

雖然這次會議將大豆提升到“保證全國大豆食品安全”的高度,但黑龍江有些勢單力孤。“我們是一個省對抗四個國家的轉基因大豆,美國、巴西、阿根廷,還有新來的巴拉圭,可謂壓力重重。”副秘書長說。

與此同時,中國大豆產業協會也在推動保護區的建設。2011年6月,由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命名的“中國非轉基因大豆核心保護區”在農墾九三管理局落戶。這是中國首個非轉基因大豆核心保護區。但是,這個保護區僅限於九三管理局,並沒有覆蓋黑龍江的所有大豆種植區域。

2012年,黑龍江省多個部門、機構向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提出在黑設立非轉基因保護區的建議,但被農業部否局,理由是我國目前不允許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沒有設立非轉基因保護區的必要。

受進口轉基因大豆的衝擊,黑龍江大豆播種面積從最高峰2009年的7294萬畝,降到了去年的3898萬畝,97%的相關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這意味著,在15年的抵抗之後,黑龍江敗像已露,開始從“大豆主產區”向“進口大豆銷售區”轉變。

吃不吃轉基因大豆產品,應給百姓選擇之便

不少專家認為,轉基因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手段,目前仍有不成熟和不確定性,而減少對進口轉基因大豆的依賴,則既可以迴避這些不可預知的風險,又可以保護國產大豆。

“中國有迫切的食用油需求,這就需要大量的大豆。”中國農科院專家李先德表示,中國本土耕地有限,大豆供應不足,產量有限,只能依賴進口。

黑龍江省農科院專家劉忠堂主張,目前黑龍江大豆只有搞差異化發展戰略,才有生存餘地。“就是發展食用的非轉基因大豆,保證20%的基本供給。”非轉基因的豆製品蛋白含量高,價格也高,以此可揚長避短。

其次是提高大豆單產。目前,國外大豆每公頃的產量是3000公斤,而中國的僅為1600公斤,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期間需要政策支持,建立兩個價格體系:一是農民種豆的效益不能低於玉米,需要補貼;二是企業收購大豆的價格不能高於進口大豆的價格,這樣我們的企業和那些合資獨資企業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進行競爭。

“等我們把這個難關渡過去了,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可能也有定論了。有問題,我們沒吃;沒有問題,那就更好了。”劉專家說。

“我們可以通過價格帶動,或其他方式,如專品種種植、專品種收購、訂單農業、家庭農場等,提升單產。”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說,去年,黑龍江大豆產量是1280萬噸,如提升1/3,就能達1600到1800萬噸,再騰出種植工業玉米的土地,把南方一些撂荒的土地利用起來,就能達到2600至3000萬噸,這樣對進口大豆的依賴性就會降低很多,就不用進口5000多萬噸了,“三四千萬噸就夠了”。

副秘書長特別提到,糧食是戰略物資,不能誰都涉足。“現在的格局是美洲種大豆,國際企業做貿易,中國加工大豆,最後中國消費者買單。”王小語說,這個格局一定要打破,要有一個由中儲糧、中糧、中紡等企業組成的聯合採購平台,合理確定採購成本和數量,不能讓外資說了算。

社會各界還應積極推進對轉基因大豆及其產品的標識標註,重新做出更加嚴格的強制規定,通過強制實施規範標識,確保起到明顯提示作用,使消費者有條件自主選擇。這樣,選擇安全的國產大豆的人就多了,進口大豆自然就會減少。

“轉基因這麼高端的科技不應只應用在糧食上,在其他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王小語說,比如可以像以色列那樣培植樹種,提高生長速度;培養菌群,吃掉垃圾,“這也是變相增加耕地,對糧食有利”。

在當前不確定進口轉基因大豆安全性的情況下,減少對它的依賴,無疑是最佳的自保方式。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