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黃豆大哉問 是福還是禍?

【正見新聞網2013年06月24日】

基改黃豆 是福還是禍?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陳世爵說,傳統育植是植物經由接枝、授粉,利用交配生殖、染色體複製時交換基因組合,其限制是不能選定特定基因,只有染色體對數與長度相符的生物雜交才會生成後代,也就是說,只有在物種相似的生物之間才能進行交配,但是通常要花5~8年的時間才能繁殖出一個好品種。

近代基改技術則是(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s)卻與傳統育植大相逕庭,它是利用遺傳工程的操作,將一組非常微小的遺傳密碼植入農作物的細胞核中,改變自然界農作物原本的本性,達到符合階段需求的作物表現。

台大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教授說明,基改技術與傳統育植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育植只能夠在相同的物種特定近親間互相交配,如:水稻跟水稻,或黃豆與黃豆間,但是基改科技卻可以將其他品種植入作物中,無論細菌、黴菌、植物或動物等,舉凡是生物都可以透過基改技術,造出不同表現的新品種。可以說,透過基因改造科技,人類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造物者”的角色。

基改科技當然可為人類帶來一些好處,陳世爵教授舉例:

增加農作物抵抗力:作物增加對蟲害的抵抗力,從而可減少使用殺蟲劑的劑量。

適應惡劣的環境:讓農作物更能適應不利生長的環境,例如:乾旱、高鹽分土壤、特別濕或特別冷的環境等等,比如:植入抗寒性基因,讓作物可適應極端氣候。

 改善作物營養價值:以黃豆為例,可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增加其蛋白質、油脂,或增加植物性化合物的含量,符合人類階段性的需求。

減少土壤流失:可減少翻土耕耘,減少土壤流失。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有好的一面也會有壞的部分。郭華仁教授提出,因為基改作物本身內建“殺蟲毒素”、“耐除草劑”等基因,讓黃豆的每個細胞都會製造出殺蟲毒素與耐除草劑的酵素,可以同時抗害蟲跟雜草。
改變作物原本既有的營養成分,長期食用,對人體的健康影響仍是未知數,目前許多研究紛紛提出,基改作物的毒性可能會累積於人體內;甚至發現基改產品會誘發害蟲的抗藥性,導致害蟲突變;大量悶噴洒除草劑除草,卻換來更大的環境風險等威脅,這些問題皆層出不窮。

基因改造黃豆目前的品種有哪些?其健康成分與有機黃豆有何差異?

基改黃豆由於可使用基因科技達到不同的作物表征,所以在品種上有的可以提高蛋白質,有的可以生產高油脂或高醣類,就看消費端的需求。郭華仁教授說,目前台灣核准約10個品項的基改黃豆,但主要可區分為抗蟲、抗草,以及抗蟲及抗草的複合型基改黃豆。

郭華仁教授解釋,抗蟲基改黃豆就是讓蟲吃了黃豆會死掉,最常見的像是將作為病蟲防治的蘇力菌植入黃豆中,讓黃豆全身24小時都含有可殺死蟲的毒素,以對付某一種害蟲;而抗草基改黃豆,就將嘉磷塞(台灣俗稱年年春)植入黃豆中,當年年春噴洒黃豆時,只會殺死作物周遭的雜草,並不會造成作物的死亡;最後一種是混合型基改作物,讓黃豆的每個細胞都會製造出殺蟲毒素與耐除草劑的酵素,可以同時抗害蟲跟雜草。

到底基改黃豆跟非基改黃豆有何差異呢?郭華仁說,基改業者認為僅是轉移一個蛋白質基因,所以僅只有一個蛋白質的表現方式不同,但事實上,要轉移一個蛋白質基因,前置作業還須先打進啟動基因與耐抗生素兩個基因;換言之,打進去黃豆的基因不只一個,許多研究針對基改與非基改黃豆成分比較,結果顯示,兩者間共相差高達40個蛋白質表現,其中20個蛋白質消失,另外20個蛋白質是非基改黃豆沒有的。

此外,最近網路謠言盛傳,基改黃豆中的異黃酮含量幾乎為零,針對這樣的問題,陳世爵分析,非基因改造黃豆異黃酮素約為3mg/g,也就是100克乾重(dry weight)的黃豆異黃酮素含有300mg/100g,而基改黃豆中的異黃酮素約少了12~14%,即基改黃豆仍含有264~258mg/100g,因此他澄清,基改黃豆完全失去異黃酮素的謠言非屬實。

不可不知!基改黃豆5大爭議
基改黃豆對環境、健康、農民、農業的爭議?

其中,基改作物最令人擔心的就是,許多作物本身含有殺蟲毒素,也累積很多除草劑,而這些非自然產生的作物,到底對地球環境生態會產生何種影響?對人體健康的顧慮?甚至對台灣本土農業的質疑,都紛紛被提出來探討。
(一)破壞環境生態平衡

抗除草劑基因的黃豆,由於大量施用除草劑,導致水源及土壤的污染,台大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教授提到,基改黃豆在消滅害蟲的同時,其實也正在殺害有益的生物,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比如美國孟山都就曾經出現農場的蜜蜂吃了基改玉米的花粉大量死亡的現象,甚至誘發害蟲的抗藥性,導致害蟲突變,讓害蟲變成殺不死的“超級害蟲”,威脅到其他作物,於是農民反而使用更多的殺蟲劑,而造成更大的污染。
(二)危害人體健康

國際間仍然缺乏長期食用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是否導致人體原本的吸收功能變化、荷爾蒙正常的分泌、致基因突變、改變人體的代謝途徑、致過敏等,這些研究仍尚未清楚。郭華仁教授與重心長的說:“人類食用基改食品的風險並沒有認真地研究過,不過已有很多的動物試驗結果指出是有問題的。”

導致過敏:郭華仁教授說,美國早在1989年曾經出現過為了增加黃豆的營養品質,沒想到卻造成食用者的過敏反應,此外,很多有間接證據也顯示,西方國家在1996至2000年間過敏人口增加,雖然無法被明確證實是基改食品導致 color=Red]美國過敏人口越來越多,已被研究者推估可能與基改食品有關。

毒素殘留:郭華仁教授質疑:“到底基改作物的毒素會不會殘留在人體中?”當人體將基改作物裡的除草劑、殺蟲劑、抗生素等吃下肚時,毒素也許會累積於人體中,久而久之,會不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下降?對抗生素的抗藥性?這些問題,都將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脅。

致癌及致畸胎:2012年九月,法國學者Seralini的研究報告指出,將基改及非基改作物,搭配使用或不使用除草劑,四種方式餵食小老鼠,結果一年後老鼠罹癌率大增。甚至,報導也指出,阿根廷在1990年代開始種植基因改造大豆,並用“年年春”除草,後來有研究報告指出,住在種植地區附近的婦女容易致畸胎和流產。

Taiwan 台灣農地常見除草劑   除草劑類別及特性年年春 除草劑 英文   草甘膦或嘉磷塞

Glyphosate;N-(phosphonomethyl)glycine),其商品名稱為年年春(Roundup)[3]或農達[4]、好你春、日日春、日產春、好伯春等[5],是一種廣效型[6]的有機磷除草劑。它是一種非選擇性內吸傳導型莖葉處理除草劑,1970年由孟山都公司的化學家約翰·E.弗朗茨在1970年發現[7][8],其專利於2000年到期。草甘膦使用時一般將其製成異丙胺鹽或鈉鹽。

嘉磷塞的除草性能優異,極易被植物葉片吸收並傳導至植物全身,對一年生及多年生雜草都有很高的活性。透過基因改造,可使作物能耐嘉磷塞。

對人體影響

草甘膦一般在口服後15分鐘內便可能產生嘔吐及喉部疼痛現象,另外接著可能產生腹痛及腹瀉症狀。病徵通常在服用量超過100毫升較明顯[5]。中毒者不能透過催吐來解毒,而只能透過解除各種病徵來舒緩病況[5]。
致癌性與轉基因食物

由於草甘膦的優異除草性能,透過基因改造,可使作物能耐草甘膦。不過,草甘膦本身是致癌物質[9],對人體有害,所以歐盟對食水中的殘留草甘膦含量有嚴格的規定[10]。根據德國萊比錫大學於2011年12月進行的一項研究,在受驗的一批柏林市區居民的尿液樣本內,所有樣本均發現其殘留草甘膦含量比歐盟食水內的殘留標準高出5到20倍[9][10],足以證明草甘膦在人類的整條食物鏈內不斷殘留積累。所以現時有建議完全禁用草甘膦。

“年年春”(Round up)就是孟山都的產品,台灣用了幾十年了 台灣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也是它所生產的“嘉磷塞”(年年春)與“丁基拉草”嘉磷塞(glyphosate),商品名“農達”(Round Up),就是台灣廣泛使用的除草劑“年年春”。黃豆一旦植入抗嘉磷塞基因,農民便可大肆噴洒此除草劑而無需擔心殃及黃豆。因而基改黃豆的嘉磷塞殘留量,必定較傳統黃豆高出甚多。這些藥劑殘留極可能伴隨豆制食品被國人吃下肚。“農達”正是孟山都的老牌商品。孟山都曾宣稱此農藥“可生物分解且對環境友善”,結果被判廣告不實兩次。歐洲環保團體拍攝的紀錄片“殺戮農場”更昭示,南美洲黃豆田因大規模噴洒嘉磷塞,造成當地人民健康嚴重受損,包括畸胎、流產甚至死亡

(三)種子專利讓許多農民成為邊緣人

基改種子跟非基改種子最大的不同就是,非基改種子可以一種再種,而基改種子每種一輪,就必須要再重新再向種子公司買種子。“這是跨國公司為了確保自己的權益,而將種子植入不能一種再種的遺傳基因。”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陳世爵教授說,基改種子受到專利保護(種子專利),農民只要留種自用就違法。此外,因為基改種子不能一種再種,到最後農民仍需再掏腰包,向跨國公司購買基改種子,郭華仁教授說,因農民無力購買種子,導致數以萬計的農民變成邊緣人,甚至走向自殺一途。

(四)基改基因污染非基改作物

郭華仁教授說,經由花粉散布可能將基改基因,轉移至同種之非基改作物,而影響農作物的純度及價值,影響日後該地區農產品外銷,雖然台灣尚未開放種植基改作物,但難保農民自行偷種基改種子,台灣實在不可忽視這類基因污染之可能影響及衝擊。

(五)對素食主義者的混淆

陳世爵教授說,因為基改科技可將不同物種間的遺傳基因進行重新組合,不管動物、植物、細菌等基因,皆可植入遺傳密碼中,雖然作物外觀不會改變,但實質上卻吃下含動物基因的植物,卻毫不知情,無疑對素食主義者極不公平。

吃不吃基改黃豆?各國現況分析
各國對基改黃豆的態度?

全世界的基改作物,約有九成在北美洲與南美洲,亞洲與澳洲加起來約9%,而中東與非洲、歐洲只有2%。隨著基因改造作物全球種植面積越來越高(目前約1.6億公頃),可預期未來全球基因改造食品數量也將隨之成長,而為確保基因改造植物的食用安全,各國政府乃依不同政策立場訂定基改食品安全評估相關規範。以下,台大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教授為大家分析各國對基改黃豆的態度,並探討台灣目前相關的現況。

 歐洲:“歐盟是禁止基改食物進口,歐洲人也不買基改食物!”郭華仁教授說,很多歐洲國家皆設了條例,禁止基因改造食物進口,或者規定基因改造的食品貼上標籤,歐盟在1997年即規定所有基改食品必須標示,2004年補充規定,食品內含超過0.9%基因改造成分的加工食品需加以標示,消費者也多半反對基改食物,所以基改產品在歐盟的市場很少見。
    美國:“除了少數講究養生的人,美國人根本不吃黃豆。”郭華仁教授直言,雖然基改黃豆在美國大規模種植,但黃豆只是美國人食品中的輔助食品,主要是用於飼料、生物燃料、食品工業及出口,美國人直接食用的比例相當小。其中,兩千年開始,美國黃豆田使用嘉磷塞除草劑(台灣稱之為年年春)用量提高到20ppm。“比起傳統黃豆,基改種子裡面的農藥殘留量當然會增加。”郭華仁教授說。

日本:日本食品雖然十分仰賴進口,但日本政府對於基因改造食品,除了環境風險評估之外,也非常重視食品安全評估,其中,因為消費者意識高漲,日本雖然核准基改作物的種植,但迄今尚未有商業生產,而日本國內作為食品用原料黃豆一律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且有明確標示為非基因改造黃豆,基改黃豆多半用於飼料。

台灣:雖然不允許種植或養殖,但台灣每年進口大量及黃豆,有九成皆為基因改造,只有一成是食品級的黃豆,換言之,台灣人食用的黃豆及加工品,多半為較有風險爭議的飼料黃豆。

“周遭國家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馬來西亞、越南的人民,都吃非基改黃豆,我一直納悶,為何我們的政府不敢做這件事?”郭華仁教授無奈的說,其基改黃豆大多作為牲畜飼料,到了台灣卻成為許多食品的原料,只有台灣人吃飼料級黃豆,而這樣的事實,台灣人民及政府卻漠不關心,道出對基改產品的無奈。

值得開心的是,國內許多民間團體,像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大學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等團體,皆著手推動無基改農業,目前台灣無基改農區共有514戶(450戶專業生產、64戶獨立生產),總占地860公頃,期望能幫助大眾明白基改食品的健康風險,也期待能增加台灣自行生產無基改農作物的產量。

台灣政府及消費者能做什麼?

郭華仁教授2011年在《荒野保護協會,全國NGO環境會議手冊》中提及,2005年到2007年間,國內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國人對於基改食品有所疑慮的比率漸漸提升,但政府的警覺性顯然偏低。放眼日本、韓國、歐洲等國家在進口基改黃豆都採取強烈的檢驗與禁止入關手段,而台灣政府鮮少採取相關措施,媒體也鮮少報導,社會大眾知的權益就這樣被吞噬掉。

基於此,郭華仁教授站在國人健康的角度,呼籲政府及民眾,在基改食品的安全性尚未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時,政府應該做好四項規範,包括:(1)儘速立法管理基改科技與產品;(2)食品含有基改成分5%以上需標示的行政命令應降為0.9%;(3)農委會應加強管控基改種子違法種植的弊端;(4)加強消費者對基改產品食用安全性的教育。

儘速立法管理基改科技與產品:目前政府對基改產品的法律規範,只有若干行政命令,顯然是不足的,期待政府能將基改科技與產品的相關規定,納入食品衛生管理法中,並提供基改科技或產品的審查辦法。

食品含有基改成分5%以上需標示的行政命令應降為0.9%:歐盟規定食品中含有基改成分高於0.9%,不論是包裝或散裝的食品都需要標示,而我國目前是5%,但散裝產品,例如:小吃店的桶裝豆漿與傳統市場的豆腐板,都不用標示,建議政府應該跟進歐盟,將食品中含有基改成分高於0.9%,不論是包裝、散裝或二次加工的基改食品都應該標示。

農委會應加強管控基改種子違法種植的弊端:國外陸續爆發民間流入基改種子,造成本土作物與基改作物的雙重污染,我國於2003年也曾因學者研發基改木瓜違法外流的事件,雖然農委會介入後得到控制,但近年來相關的管控作業措施較少,建議農委會每年至少不定期抽查一次,加強違法基改種子的管控。

加強消費者對基改產品食用安全性的教育:反觀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因為消費者對基改產品的反對,導致基改食物在這些國家根本沒有市場,若我國消費者對基改產品有正確的認知,懂得捍衛自己的權益,或許基改產品的去留,最後還是掌握在消費者手中。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