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反思:怕醫療糾紛 電腦斷層遭濫用

【正見新聞網2013年07月23日】

台灣健保局最新統計發現,國人近四年由健保支付電腦斷層(CT)檢查,成長四成;也有醫師擔心挨告,替急診病人做電腦斷層檢查自保。

健保局統計,去年接受電腦斷層掃瞄患者達一百五十萬人次,申報健保給付金額七十億元;如加上磁振造影(MRI)和正子攝影(PET)檢查,一年支出逾一百廿七億元,高居健保各項檢查費用首位。

健保局醫務管理組專委李純馥指出,基於診斷需要,並未要求事前審查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申請;但該局確實發現,部分醫療院所因擔心醫療糾紛上身,難免有防禦性醫療,以致近年這兩項檢查申報件數,每年成長率近一成。

有的病人因轉診或尋求第二意見,原本在甲醫院做過電腦斷層,也可能到乙醫院又做一次,使支付檢查費用攀升。健保局分析,九十七年健保支付醫院CT檢查為五十億元,短短四年間,增加到七十億元。

也有民眾因不明原因肚痛,或騎機車摔倒撞到頭,送到急診室掛急診,醫師就讓病人照一照電腦斷層。

一位醫師無奈表示,醫療糾紛頻傳,電腦斷層幾已變成第一線急診“例行檢查項目”,否則萬一病人有內出血卻沒檢查出來,可能會挨告,“有沒有照CT,就是自保的證物”。

也有醫院將電腦斷層高階二五六切掃瞄,作為健檢儀器,鼓勵民眾自費檢查。但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說,近年美國正討論,病人到底可承受多少輻射劑量。

他解釋,要看清楚檢查影像,不外乎電腦程式分析力變強、解析度更高,如無法達到水準,民眾只好暴露較多輻射量,反而加重放療傷害,“價格不等於價值”。

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專委施如亮說,病人如在九十天內同部位接受CT或MRI檢查,會核刪給付,避免病患接受過多輻射,並鼓勵醫院共享高貴儀器檢查資源。

電腦斷層檢查 致癌率升高

醫師經常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scan)診斷病情,但美國兩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民眾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引發的致癌風險大於原本認知,電腦斷層掃描與其他同樣使用放射線的醫學技術,最好不要過度使用。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十四日發表研究指出,二○○七年美國人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的次數,從一九八○年的三百萬人次暴增至逾七千萬人次,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岡薩雷茲女士與同事研發電腦模型,評估其影響。

研究結果估測,二○○七年所做的電腦斷層檢查將導致兩萬九千人罹患癌症,其中近一萬五千人有致命之虞。其中以年輕人的風險最高,且有三分之二將發生在女性身上。另外,估計接受腹部與骨盆電腦斷層檢查的民眾,以後致癌人數最多。

另一項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史密斯─賓德曼女士率領的團隊,分析二○○八年在四所醫院接受十一種最常見電腦斷層檢查的一一一九名患者數據。

研究人員指出,美國醫學界必須努力讓患者暴露在最低放射線劑量之中,包括減少不必要的檢查、降低患者每次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時的放射線劑量,並制定標準化劑量。這兩項研究報告都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內科醫學檔案》(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國內醫師也認為,電腦斷層雖是檢查利器,但對病人卻是兩面刃,使用要更謹慎。台大外科教授張金堅指出,國外近年曾發現,帶有BRCA1或BRCA2突變基因的婦女對輻射較為敏感;東方女性乳房組織較緊密,對輻射敏感度也有加乘作用,都容易導致乳癌發生率增加。

張金堅說,電腦斷層輻射劑量高,約八至十毫西弗,照一次等於在自然環境中接受四至五年的輻射總劑量,除非特殊狀況,不要常常進行這項檢查。

台北榮總核子醫學部主任王世楨表示,需要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的民眾多半有些疾病、甚至是罹癌危險群,是否因此造成罹癌率升高,值得探討。美國這項研究對醫界是一項警惕,電腦斷層檢查會造成輻射劑量在體內累積,兒童和婦女使用應更謹慎。

健保局統計,國內一年約有一百多萬人次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每年以十%的速度成長。王世楨強調,傳統電腦斷層輻射劑量相當高,只適合做局部不宜做全身檢查,醫界應為病患評估利弊,而不是動不動就叫病人檢查。

添加新評論